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情感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道德与情感的结合,生成了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对于促进入的道德发展、完善人的道德人格有枢纽的作用.笔者从情感、道德、道德情感的定义出发,总结出情感、道德、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西方大学思想史上的保守性大学理想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作为西方大学思想最早的起源之一,与保守主义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保守性大学理想具有三个形成层级结构的核心主题:自由教育、理性与道德关系、人的根本目的以及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据这三个主题的演变,该思想形成了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时期,代表人物是伯克和科尔里奇;宗教-道德取向的确立时期,代表人物是纽曼;文化-社会取向的延续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马修.阿诺德、欧文.白璧德和赫钦斯;个人-理性取向的新思维时期,代表人物是列奥.斯特劳斯和艾伦.布鲁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研究对于现代大学发展和大学思想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回归理想家园是任何时代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寄托了人类对美丽人性的憧憬和生命与存在意义的叩问。以中世纪诗人但丁为起点,围绕其天堂“光辉至境”的建构,从较能体现理想家园主题特征与发展变化的几个大师的创作出发展开论述,既对西方文学史上理想家园探询主题的发展脉络有所描绘,也对他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的独特之处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6.
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发达国家旅游教育起步较早、相对成熟,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崛起及其对社会经济推动作用日渐突出,近年来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征。他们办学理念清晰特色鲜明,通过市场监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国际化和个性化,既注重师生的实践经验,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办学方式上坚持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注重社会对旅游的理解和支持.既完善了自己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元价值时代使大学生道德发展出现迷茫与困惑。多元社会大学生既需要把握核心价值观念,形成道德共识,又需要提高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倡导价值独立,取得求同存异的相互兼容。本文从培养独立人格、构建开放型德育理念、中西方道德结合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现代时期,西方道德教育都是以追寻自由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主题经历了从重知识、重训练和实践直至重视构建学生自我的道德律,强调学生道德发展与生活的联系的演变过程。然而,在西方道德观的演变中,道德与教学的关系一直是道德教育中一个争论的话题,直到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才把这种分离统合了起来,进一步指导了教学实践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道德教育史的回顾,重塑我国道德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和神经生物基础,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加强中国的道德人格研究,厘清道德人格的含义并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完善的市场规则,也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的规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道德的现状,论述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与中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在宗教神性、礼教道德方面存在相通之处,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社会道德伦理文化,及对两位伟大悲剧大师内在信仰的影响,反映出悲剧所彰显的伦理主题差异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发挥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群体道德意识的作用,使其转化为个体道德意识,必须寻找出群体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意识之间的共生点。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它是我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传统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环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线性道德思维、中国的保守性道德思维与西方的批判性道德思维、中国的直觉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理性道德思维三个方面。中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天人、群己、义利、德力”这四对范畴上。要使中国的传统德育发扬光大.就必须使其思维方式培养出道德创新能力,使其价值观形成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近代的道德情感主义是既不同于道德理性主义,又不同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说。其理论上的得与失,对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来说,无疑会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伦理道德问题,以及道德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于中西方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自产生起,就有伦理、道德的规范、阐发与实践同社会的发展相随相伴,贯穿古今。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伦理、道德的内涵及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在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由于种种原因,其...  相似文献   

16.
刘娣 《海外英语》2012,(8):145-146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高潮,该文试图在一种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西方文学主题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揭示出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论这一新视角来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主题变迁,其对翻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翻译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所塑造的最复杂的人物形象莫过于白痴班吉。这个亦神亦人的白痴身上既体现了耶稣遗爱人间的救赎和对离经叛道的惩罚,又体现了人世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爱,从而透视出了作品的主题与深层次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有双重效应,既对道德进步起促进作用,又会对道德建设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辩证关系,从而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IT1和DIT2.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作为一种德性的关怀,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又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道德与性别的关系,有陷入性别、逃避性别、超越性别等观点;关怀与实践的关系,应以关怀视角探讨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以母性思考探索走向和平的道路,把关怀作为变革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一种理想来追求。关怀伦理学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即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在关系中自我的认同和自主性;在认识论上表现为注重具体情境,而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注重体验和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和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