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2.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3.
王喆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1-103
《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前三篇《原道》、《征圣》与《宗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互勾连贯通,具有非常严密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原道》篇的命意,两个重要命题模式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以及刘勰侧重《五经》文学性因素的背景原因的分析,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原道”、“征圣”与“宗经”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刘勰的“文道观”也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原道》篇是《文心雕龙》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之首,而且列为全书的第一篇,这说明《原道》篇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原道”是《原道》篇中的核心论点。所谓  相似文献   

5.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贯穿着文风论。总论部分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主要论述文章的产生和文章写作、批评的准则。这是属于认识文章的总的原则,也可看作认识文风问题的总的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是毫无背景的纯学术著作,而是有感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流弊的发愤之作。本书第一篇《原道》所论述的文章‘本乎道”的观点,便是刘勰首先  相似文献   

6.
历来对《原道》篇中“道”的内涵的解读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仅仅将之归于一家之说的见解都是有失片面的。结合《文心雕龙》全书去细究刘勰的思想,其所说之“道”应更近于魏晋玄学兴起以来所形成的融合儒道于一家的新“易”学。从文与道的关系看,刘勰主张文源于道、文道并重,这有别于重道轻文的“文以载道”说;从背景和目的看,刘勰主张原道,既是为了矫正当时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有着满足特定时期皇权政治需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已经成了一门显学,其开首的《原道》一篇更是这门显学中的一个热点难点。本文打算从《原道》中一个重要术语“道之文”的分析入手,探讨一下影响《原道》写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并附带对《原道》作些初步评介。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原道》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原道》一文,解说者意见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勰本人没有把问题说得十分明白,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我想根据《原道》本文,指明其论述含糊的地方,并由此谈及刘勰的文学观问题。这,或许对理解《原道》,有点益处。“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论为文之用心,而要说明“文原于道”。《原道》主旨即在这里。《原道》之“遭”是什么?刘氏自己所作的答案是混乱  相似文献   

9.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正>强调为文自然与合乎自然之道,并以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条原则,是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但是《原道》篇论述的中心,而且也是贯穿全书的理论观点。刘勰的这个理论观点从哪里来的?他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探讨上述问题,对进一步了解刘勰的文艺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因此,我便在这里略陈粗浅之见,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15.
"情采"论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情采》篇的论述之中,但全书的论文思想都以其为贯穿。学界有观点认为"情采"关系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这种理解与《情采》篇内容有一定偏离。按《情采》篇本文,刘勰依"情采"论文,是以阐明作家创作的真诚为文、以情驭辞为主旨。刘勰提出作家应怀有真诚的情感,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这是"原道"和"宗经"思想在创作论中的具体体现。"情采"在《文心雕龙》中是贯通全书的一条主线,具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双重意义,刘勰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艳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6.
<正>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可以说,不明“原道”之“道”的本质及其意义,对刘勰文艺观念的考察便成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7.
接着说梦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选刊的四篇论文,笔者首先看的是《刘勰(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古代梦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而围绕着《文心雕龙》及其作者刘勰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竞至有“龙学”的说法。如此,笔者疑惑于作者还能写出些什么。及至读完全篇,一方面赞赏广勇兄“文眼”的别致,  相似文献   

18.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刘勰思想所受的影响及组成部分 ,以前的龙学家多从儒释道等方面来论述 ,却鲜有论述中国神话对其的影响。本文欲从《文心雕龙·原道》篇入手 ,通过比较中西不同的“文源说”来说明中西神话的不同 ,并进而联系《原道》篇中另一处证据说明中国神话对刘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诗学诚《文史通义》语)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刘勰的创作理论体系,当代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①然而对于刘勰在创作心理学方面的开拓以及他所达到的深度,却很少有人涉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有关术语予以阐释,庶几对《文心雕龙》研究的进展有所补益。一、“玄解之宰”,“独照之匠”非“心”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提出的“玄解之宰”与“独照之匠”,各家《文心雕龙》注本均分别释以“心”或“功夫独到的匠人”。此实源于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范老谓: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释文》:“县,音玄”。又《齐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