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戴本刚 《山东教育》2004,(35):34-34
1.词是一种配曲歌唱的“歌诗”,是一种与唐诗有着本质差异的抒情诗体。它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题名,叫词调,如《如梦令》,《破阵子》等等。词调不决定诗歌内容,但与交情有密切关系;一首词大致分为上下两片(片通遍),即音乐奏二遍,长短句的句式,从一字到十字不等,是按词调的不同而规定句数与字数的,词中的韵位一般是表示音乐停顿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陈贤 《现代语文》2006,(10):20-21
南宋词人史达祖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历代词论家对史达祖其人其词的评价很不一致,毁誉参半,意见纷繁,有些观点还是根本对立的。请看:毛晋《梅溪词跋》:“余幼读《双双燕》词,便心醉梅溪,今读其全集,如‘醉玉生香’‘柳发梳月’等语,则‘柳昏花暝’之句,又不足多矣。”《白雨斋词话》又卷五:“独怪史梅溪之沉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章,可以并传不朽。”  相似文献   

3.
按照A,B的语法功能将《绿野仙踪》中的AABB式词进行分类,并将其与《金瓶梅》中的AABB式词作比较,可以发现,到《绿野仙踪》时代,AABB式词结构组合中A和B的语义限制已被突破;上语法功能相同或相近的A,B,组合成的,AABB式词能产性最高;与《金瓶梅》相比,《绿野仙踪中》中AABB式词的结构方式和语法功能更为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4.
《唐语林》具有重要的语料学价值,但其语料所代表的年限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以《唐五代语言词典》为参照,考察两者共有的口语词和名物词,从而确定就词汇角度,《唐语林》可以作为唐五代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同时,《唐语林》中尚有大量未为《唐五代语言词典》所收的词语(包括口语词和名物词),这更突出《唐语林》在唐五代词汇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锡梅 《现代语文》2007,(3):124-126
作为抒情性的体,从词登上坛始,其所歌咏的爱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7.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内容主要表现了作对故国的思念。《南唐书注》中说“后主《乐府词》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皆思故国也”。在这一时期内李煜的很多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乌夜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9.
首见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从梁至近代,历代文论多从三个方面论“其体源出于《国风》”,即词婉意微,温柔敦厚;平淡自然,气敛神藏;古诗浑圆,元气所结。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忆江南》千古传唱,是写江南景色的名篇之一。这首词以红蓝两色为主,描写了江南春景。历来人们认为这首词是在赞颂江南春天的美好,抒发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对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首《忆江南》并不只是热情的赞颂,其感情色彩可以理解为:表面以红色调为主,看似是明快的,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赞颂之情;但其本质是在描写脉脉的蓝色,深层内涵是悲愁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慨叹,对美好事物、理想境界的可想而不可即的哀愁。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学作品的教学中,“诗互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教陶潜《桃花源记》,鲜有问津于《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授王勃《滕王阁序》,少有人提及《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槛外长江空白流”);至于讲汉魏赋、三曹诗、韩柳、苏辛词、金元曲等。则更缺乏用相应的学作品加以拓展补充,可以说,这方面还留有很多的空白。下面笔以柳宗元诗教学的课堂设计为例,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入口,填补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12.
李艳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1):12-16,21
《稼轩词》与《离骚》都悲壮、沉郁,气象万千;豪迈奔放,境界恢扩,都有吞吐八荒,笼盖一切之气概。都反映社会政治抗争,抒发人民群众的忧愤。《稼轩词》与《离骚》对中国诗歌发展都有重大贡献。《稼轩词》有意仿《离骚》;它常常称赞《离骚》,又每化用、挪用《离骚》语句,并大量以美人香草喻正人君子,以丑恶物事喻阴险小人。决不能说没有《离骚》就没有《稼轩词》。屈、辛二氏的身世、理想、遭际、才情、质性诸方面都酷肖,《稼轩词》之似《离骚》,既非刻意学习所致.亦非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钗头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词名篇,真实记载了作者的爱情悲剧。语文教学可以有种种教学方法,笔者以为,《钗头风》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对比教学法。对比教学的内容有:一是将《钗头凤》和《孔雀东南飞》进行比较讲述知识背景,我们会发现封建社会惊人相似的爱情悲剧模式;二是将陆游词和唐琬词比较讲述课文内容,我们能破解悲剧恋情中男女投入感情的最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卜算子》双调,小令。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怀春女子的形象,上片描绘这个女子面江而思,下片表现这个女子内心的愿望。词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  相似文献   

16.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8,(10):8-8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刘良华的文章《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提到,到目前为止,班级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管理经验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其关键词足“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每当一部教育著作问世,如《学习的革命》、《学习的浪潮》;每当一个教育典型出现,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的黄矿矿、《哈佛女孩刘亦婷》、《东大男孩王欣华》,都会让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的父母如获至宝,疯狂购买,盲目模仿,纷纷效法,从而掀起一股购买热和“学习”热。他们把这些著作和典型奉若神明,趋之若骛;当作培养孩子的金科玉律,灵丹妙药。认为只要按照这些理论和经验去做,就可以培养出“哈佛”女孩或男孩,创造出一个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两文都用到了“点缀”一词。《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叉如碧天里的星星,叉如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好像是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