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一道竞赛试题引发的若干探究 引例 (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天津初赛第3题)已知一条直线l与双曲线(x2)/(a2)-(y2)/(b2)=1(b>a>0)的两支分别相交于P,Q两点,O为原点.当OP⊥OQ时,双曲线的中心到直线l的距离d等于( ).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对一道模考试题的分析,另辟蹊径,从最常规的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出发,探究一类“折线距离”最小值问题的通用解法,并迁移到高考类题,呈现问题的本质. 1.问题呈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d(P,Q)=|x1-x2 |+|y1-y2|为两点P(x1,y1),Q(x2,y2)之间的“折线距离”,则坐标原点O与直线2x-y-2√3 =0上任意一点M的“折线距离”的最小值是____.  相似文献   

3.
构造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题目特征 ,类比相关知识 ,通过相关数学模型来促使问题的解决 .本文利用直线与圆有关常用数学模型求解一类数学题 ,供参考 .1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题设 A(x0 ,y0 ) ,直线 l:Ax + By+ C=0 ,则 A到 l的距离 d=| Ax0 + By0 + C|A2 + B2 .例 1 已知实数 a,b满足 a+ b=1.求证 :(a-3) 2 + (b+ 4 ) 2 ≥ 2 .图 1证明 不等式左端可视为点 P(a,b)到点 Q(3,- 4)的距离的平方 ,而点 P(a,b)可看作直线 l:x+ y=1上的任意一点 ,于是问题转化为点 P在直线l上什么位置时线…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21题,如下:如图,设椭圆C:x2/a2+y2/b2=1(其中a>b>0),动直线l与椭圆C只有一个公共点P,且点P在第一象限.(1)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用a、b、k表示点P的坐标;(2)若过原点O的直线l1与l垂直,证明:点P到直线l1的距离最大值为a-b.  相似文献   

5.
在三角形的不等式中,有一类是关于三角形内部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的.近年来,已有一些新的这类不等式出现(参见[1]—[4]).本文给出与此类不等式相关的一个等价性定理,并阐述它的应用.一、定理及其证明定理设P为△ABC内部任一点,P到边BC,CA,AB的距离分别为PD,PE,上的高分别若有关于次不等式:则此不等式等价于证对于△ABC内部任意P点,显然有恒等式由此即知,存在着小于1的正数λ_1,λ_2,λ_3使以下三式同时成立:由以上三式分别可得代入(l)中即得不等式(2).反之,在不等式(2)中取则又易得出不等式综上,不等式(l…  相似文献   

6.
用数形结合法来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往往能使解答简洁明了,学习起来也便于掌握.一、解不等式例1不等式!4x-x2相似文献   

7.
两道代数题的新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若 a,b∈ R,且 a 1- b2 b 1- a2=1,求证 :a2 b2 =12.实数 x,y,z满足 x y z=a,x2 y2 z2 =a22 ,(a>0 ) ,证明 x,y,z∈ [0 ,23a].这是两道常见的代数题 ,证法都颇多 .本文利用同一种方法再给出它们一种新颖证法 .证明  1.构造直线 l:x 1- b2 y1- a2 =1,显然点 P(a,b)在直线 l上 ,l不过原点 O,所以原点 O到直线 l的距离不大于 | OP| ,即1(1- b2 ) (1- a2 ) ≤ a2 b2 ,整理得  (a2 b2 ) 2 - 2 (a2 b2 ) 1≤ 0 ,即    (a2 b2 - 1) 2≤ 0 ,所以 ,a2 b2 =1.2 .构造直线 l:x y (z- a) =0 ,由条件知点 P(x,y)在…  相似文献   

8.
2011年浙江高考(理)第21题:已知抛物线C1:x2=y,C2:x2+(y-4)2=1的圆心在点M.(Ⅰ)求点M到抛物线C1的准线的距离;(Ⅱ)已知点P是抛物线C1上一点(异于原点),过点P作圆C2的两条切线,交抛物线C1于A,B两点.若过M,P的直线垂直于AB,求直线l的方程.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先从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文科第22题说起.试题如图1,已知椭圆x2+2y2=1,过原点的两条直线l1和l2分别于椭圆交于点A、B和C、D,设AOC的面积为S.(1)设A(x1,y1),C(x2,y2),用A、C的坐标表示点C到直线l1的距离,并证明  相似文献   

10.
2014浙江高考理数第21题:如图,设椭圆C:x2/a2+y2/b2=1(a>b>0),动直线l与椭圆C只有一个公共点P,且点P在第一象限.(1)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用a,b,k表示点P的坐标.(2)若过原点O的直线l1与l垂直,证明:点P到直线l1的距离的最大值为a-b.标准答案:(1)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k<0),由  相似文献   

11.
题目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3/3,过右焦点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当l的斜率为1时,坐标原点O到l的距离为√2/2, (Ⅰ)求a,b的值;  相似文献   

12.
有关范围问题,常要借助不等式去解.充分 利用已知条件,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构造不 等式便成为解范围题的关键.本文结合具体问 题谈一下构造不等式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一、利用题目中已知不等式或常用的基本 不等式构造不等式 例1 (2002年全国高考题)设点P到点 M(-1,0),N(1,0)距离之差为2m,到x轴、y 轴距离之比为2,求m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3.
二册(上)17·3中例11(1):求点P(-1,2)到直线l:2x y-10=0的距离d.通过对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会得到多种解法,其中本文给出以下几种.解法1: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d=|2×(-1) 2-10|22 12=150=25解法2:由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求解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A,则直线PA的方程是:x-2y 5=0与2x y-10=0联立得x=3,y=4所以A(3,4)P到直线l的距离即为线段PA的长度PA=(-1-3)2 (2-4)2=20=25解法3: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的关系求解过点P作l的平行线l′:2x y=0则P到直线l的距离即为l与l′之间的距离所以d=|0-(-10)|22 12=105=2…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圆有如下两个性质: 设P是⊙O上任一点,l是过点P的切线,R为圆的半径,则 (1)OP⊥l;(2)O到l的距离等于R.  相似文献   

15.
文 [1]~ [4 ]给出了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一些不等式 ,本文再给出与双曲线有关的一个不等式 ,然后介绍它的应用 .定理 设F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 ,l是过焦点F且垂直实轴的直线 ,A1、A2 是双曲线与实轴的两个交点 ,P∈l,∠A1PA2 =α ,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则α为锐角 ,且sinα≤ 1e.当且仅当点P到双曲线实轴的距离是双曲线虚半轴长时取等号 .证明 不妨设双曲线方程为 x2a2 - y2b2 =1,F(c,0 )为右焦点 ,P位于x轴上方 ,如图 1所示 .易知过点F垂直于x轴的直线l的方程为x =c,从而可设点P的坐标为 (c ,y) (y>0 ) .又知A1(-a ,0 ) ,A2 (a ,0 ) ,由…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挖掘其蕴含的内在意义,利用圆锥曲线知识,不但能优化解一些不等式的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利用椭圆知识,巧解一类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例1解不等式:|x-2|+|x+2|≥5.分析该不等式含有两个绝对值符号,表示x轴上的点(x,0)到两定点(-2,0)和(2,0)的距离之和大于或等于5.解这类不等式,我们可以先根据椭圆的定义,找到对应椭圆的焦点,再利用椭圆在x轴上的端点的横坐标求解.  相似文献   

17.
一、对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作为直线方程和向量方法的应用,在上海教材中,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经过了以下过程:(1)作出点P到直线l的距离PQ;(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以及|PQ→|=|PQ→·n→|/|n→|(其中|n→|是直线l的法向量),再利用Q点坐标满足直线l的方程,求出|PQ→|,得到公式d=|ax0+by0+c/√a^2+b^2|.推导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应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二是应用“若点在直线上,则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进行整体代换.  相似文献   

18.
<正>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直观想象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则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对于提高数学素养、培养直观想象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与圆相关的模型为例,作出分类介绍.一、建构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1(教材习题)直线l经过原点,且点M(5,0)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求直线l的方程.解析本题常规思路可设直线l的方程,利用点到直线距离求解.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就椭圆中是否存在一般性"对偶元素"和证明"椭圆幂定理"作一探究.为行文方便,现给出一般性"对偶元素"的定义如下:在椭圆中,点O1是椭圆直径Q1Q2所确定直线上任意一点(除原点外),若直线l与直径Q1Q2的共轭直径P1P2平行,点O1与直线l在椭圆中心的同侧,记点O1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为d1,记直线l与直线Q1Q2的交点T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为d2,且d1与d2的乘积为直径Q1Q2一半长的平方,则称点O1与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数学教学》“1984年第二期问题解答”栏中有这样一题:“在椭圆x~2/a~2+y~2/b~2=1上求一点 P,使到直线 l:mx+ny=t 的距离最小,并求这个最小值。”原解答首先用综合法,根据过椭圆上一点 P 的切线是△F_1PF_2的过 P 点的外角平分线这一几何性质定出 P 点,然后用代数法,解出 P 点的坐标:(?),从而得出 P 点到直线 l 的距离是:RS=|(m~2a~2+n~2b~2)~(1/2)-t|/(m~2+n~2)~(1/2)。我们认为,这是欠妥的。首先从几何观点来看,从 F′引直线 l的垂线与⊙O 应有两个交点 R 和 R′,因此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