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殷静 《今日教育》2006,(8):24-25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园本教研共同体是开展园本教研的组织保证,园本教研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园本教研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以往也曾要求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以幼儿园为本位,同事之间相互帮助、共同研讨,但由于缺乏高一层次人员的引领和帮助,同一水平的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动往往只停留在原有水平,教研活动因为抓不到问题的症结而常常走于形式。园本教研活动强调的是合作学习,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角色——行政领导、参研教师、教研组长、教研人员,由于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儿童,看待教育、教学,因此,他们对幼儿、对教学和对教师的作用等问题在认识上是存在差异。如何发挥各自角色的价值功能,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校本教研中专业引领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强,专业人员干预太多,引领缺乏针对性,学校有关人员缺少对教师需要和实际情况的了解等原因,新课程校本教研中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有失众望.因此,在专业引领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主体性;专业人员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学校有关人员要及时了解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适时的"引领"机会,为专业人员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对于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理论上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校本教研虽然是在本校展开,立足于本校实际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封闭在学校内部,完全局限于本校,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加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专业人员等外在力量的参与和指导,多方教研力量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个人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下面把我中心小学探索校本教研活动的收获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我县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规模小、人员少,形不成教学教研的群体优势,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小学科,教师无法实现校内学科同伴之间的交流,造成教研活动形同虚设,课程改革不见起色;多数教师在教研上缺乏反思、研究意识,专业发展缓慢;部分年轻教师有成长意识,但缺乏带教和指导。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构建了“县乡校”三级联动的研训教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校本教研在理念、功能、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校本教研重视行政管理,忽略专业引领;教研内容聚焦课堂教学,漠视其他主题;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教研活动难以吸引其他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深思校本教研的本质属性,明确教研活动的应有品质,树立教研人员的专业意识,呼吁学校制度的专业保障,教师应具有教育研究和专业成长的真诚愿望。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校本教研在理念、功能、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校本教研重视行政管理,忽略专业引领;教研内容聚焦课堂教学,漠视其他主题;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教研活动难以吸引其他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深思校本教研的本质属性,明确教研活动的应有品质,树立教研人员的专业意识,呼吁学校制度的专业保障,教师应具有教育研究和专业成长的真诚愿望。  相似文献   

8.
教研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由学校教学行政人员或校外专家主持“包办”,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实效。受班级管理中的“班干部轮换制”启发,我校开始让教师轮流主持教研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林浩 《天津教育》2007,(5):20-20
1.当前教研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缺乏一种专业愿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组员之间缺乏合作。  相似文献   

10.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研活动,因此,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几年前,我们曾对全区小学数学教研组作过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存在着诸如活动无序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使教研活动成为摆设,更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选择了本区西部一所小学作为对象,研究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改变薄弱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项目式教研活动及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分析项目式教研活动对促进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意义。对通过项目式教研活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提出构建项目式教研管理模式,让教研活动体系化;将项目式教研经验应用于教学,形成经验和风格;填写项目式教研检测表,对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教研活动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能够交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并从中取长补短;同时在交流分享中扩展自己的教育视野,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关系着幼儿园的发展,所以,教研活动是所有活动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技术的逐渐成熟,微格教研在改革与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越显其灵活性和实效性。本文阐述了微格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就如何利用网络数字化微格教研系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赵云霄 《考试周刊》2014,(34):22-23
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由于受到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教研活动局限于学校内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如何找准切入点,转变方式,改变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沁阳市教研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在改变校本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建立专业引领团队,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市教研室→学校集团联盟→学校教研组),通过开展多样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校本教研活动从低效向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达到依托名师引领、共享优质资源的目的,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中小学"优质均衡,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跑道,而反思则是推动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杠杆与支点。教师不进行校本教研,就会失去提升的平台;教师不注重反思,就会失去教研的支点。因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要注重利用反思来促使自己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教研工作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标和梯石,教研工作的文化厚度决定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高度。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研人员,试图就文化的视角对基层教研状况作些反思,并就提升基层教研的文化内涵作些策略性思考及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在此,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主体,教学问题是核心。由于它致力于解决本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教师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对推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研究,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研究越来越倚重信息手段.传统教研呈现诸多弊端,难以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研成为教研活动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海盐教师博客是国内最早开展网络教研的博客社群,4年来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教研方式创新等方面开展了持久的实践与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海盐教师博客创建的背景和宗旨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但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力量毕竟有限,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研组功能明显薄弱,备课组活动缺少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因此,校本教研需要外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