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田志安 《大观周刊》2013,(2):173-173
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谐社会建设人才的重中之重。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之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没有手段之目的。”中学政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方面.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99年7月25日,香港《亚洲周刊》的记者在美国访问李洪志,其中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记者问:“据说你是以杰出人才的身份来到美国的?’ 李洪志大言不惭,这样回答:“我还不够杰出人才吗?我第一次来美国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到休斯顿讲法,来时有的学员就告诉我办移民,找律师,我也没有出面。等了大约9个月时间就批下来,1998年2月份正式定居美国。”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自己到底是怎么搞到的绿卡。当然这也是移民人士的普遍心态、把自己的移民经历都视为秘密。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今年又对宣传思想战线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的要求。丁关根同志提出,造就跨世纪人才要培养卓越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的人才队伍。由此可见,抓紧培养新闻人  相似文献   

4.
友言在先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横亘在我国教育工作者心间的"灵魂发问",一直是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育工作者所深思并寻求解决的问题。杰出人才培养是一个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过程的问题,从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着手,将人才培养理念灌输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果才是科学且正向的。  相似文献   

5.
画中有话     
"对我们的企业,你们美国能不能不做政治背景的审查?你们可以做安全审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第23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时说。"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在大选中获胜的韩国第一任女总统朴槿惠说。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对温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颇具深意的发问.是对中国大学的发问,更是对中国教育的发问。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详尽地分析了大学中出现各种弊端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素质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少年儿童报刊,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担负着培养和提高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飞花拾零     
国务院为何没有办公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国务院(1954年前称政务院)就在中南海办公,都是老式旧平房。50年代中期,有同志建议改建扩大,但周恩来不同意。后来,有人又建议盖一座政府大楼,周恩来坚决不赞成,说: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我当一天总理,我就不盖政府大楼。在筹备庆祝建国10周年的“十大建筑”过程中,有关部门又提出修建政府办公大楼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著名教育家黄宗羲身处这一转折期,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开放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影响下,黄宗羲以书院讲学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丁关根同志提出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问题,具体有三个层次,即卓越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向我们提出了一项光荣而繁重的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要作出规划,扎实工作,在新闻实践中创造必要的条件,让一批中青年记者、编辑更快地成长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尖子”、名人。  相似文献   

11.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12.
李海艳 《中国出版》2022,(S1):228-231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这一年,社领导让我带领部门小伙伴做一套人工智能主题的“机器人漫画”,迄今共出版了20册。策划:走对方向,虽远必至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涉及社会各领域、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中国学术,依现今标准,在某些方面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虽然我们今天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85万人,而据《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4》,该年全国在校生只有2.8075万人,近80年间竟有如此大差距,令人不胜感慨.但在杰出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今天似乎有所不及.其一,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部分基于与民国时期的纵向比较上.  相似文献   

14.
有位经济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百年前,财富的象征是土地;50年前,财富的象征是资本;当今世界的财富是人才与知识,谁拥有人才就意味着谁拥有财富。我认为这话颇有道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从建社到现在,之所以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事业有较大发展,靠的就是人才。 人才的获得主要靠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需要领导者有“一心唯公”的  相似文献   

15.
"人才"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在实际工作却又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大家知道,人才至关事业的兴衰,至关国家的发展.没有人才,事业就不可能兴旺,国家就不可能发展进步.对于出版社来说,人才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个出版社生机勃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那么它必定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一个出版社困顿畏缩、违规违纪、经济困难,那么它必定是个人才匮乏或者不重视人才培养的地方.为什么有的出版社能聚集人才发展事业,而有的出版社却忽视人才培养只想走捷径呢?这与目前我国出版社的人才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没有人才决定事业兴衰的强烈意识,就不能在"人才"上做足文章,也就没有事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在出版社人才管理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上,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六个字母的解法,刘禾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很久没有如此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了。作为一个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职业读者,这显然让人很郁闷。我不是说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没有读到过一本好书,也不是说阅读中没有体会过顺畅,我指的是这两者的合一。在我近年的阅读经验中,《六个字母的解法》就是这样一本书。说一口气读完,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老老实实说,阅读过程总也还是要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9,(1):7-7
据新华社:2008年10月23日。中国传媒科技界的最高人才奖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人才奖”在江西南昌首次揭晓。北京大学教授陈垫跺等六人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成就奖”,新华社技术局副局长高连涛等十人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  相似文献   

18.
范伟伟 《大观周刊》2013,(3):245-245
“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准确表述是“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以从传统文化、经济社会、高等教育本身三个维度尝试对这个问题给予解答:(1)中国传统文化有重义轻利、反对科学的倾向影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2)中国社会经济利益至上阻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者顾及生存发展无法凭兴趣进行研究;(3)中国很多大学责任不清、功能异化导致无法培养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9.
当21世纪行将来临之际,我国出版界培养跨世纪的编辑的任务迫在眉睫,而培养编辑首先要掌握编辑人才成长的规律。笔者认为,继承与创新是编辑人才成长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阐明这二者的本质联系,就是对编辑人才成长规律的揭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报纸及其他宣传媒体,谈到人才成长,总是特别强调创新,似乎要人们一夜之间就创造出一个价值连城的发明出来。笔者认为,没有很好的基础,单单强调创新是片面的,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把他说的“学”理解为继承,“…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