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实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近几年的高考特别关注成语试题的考查,以此来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概括起来,成语运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不明词义而误用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以整体来表达意义的,我们不能把成语理解为四个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证明:“天地”成语积淀了汉族人天和地对待的观念,它借天地来进行事物、状态的指称和描述,并依托天地抒情,甚至“支配”天地言志;在词义上,“天地”成语有同义强化、近义相辅、反义相成几种类型,是对待思维的具体化形式;“天地”成语的抑扬美、节奏美、整齐美、和谐美,是声韵对待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成语作为日常仍在使用的现代语言,有的语义已同古义相去甚远,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其中有的语义未变,沿用至今。以此为思路,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汉语解读部分现代成语,也可以利用现代成语解读古代汉语。这样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用红线相牵,在高考殿堂中喜缔良缘。  相似文献   

4.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就拿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来说,古代汉语的词义及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成语,学习古代汉语,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古今词义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许多古代单音词的词义到了现代,只成为双音词的一个词素了。如古代“顾”的“回头看”义只保存在现代双音词“回顾”  相似文献   

5.
结合语义,语法方面对“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的研究成果,从修辞学角度讨论该语言现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是怎样由一种潜性语言现象变成显性语言现象的:一、潜词义的显性化;二、潜性功能的显性化;三,潜性效果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6.
小语教材中选用了好多篇古代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的题目,都是人们现今常用的成语。这些从古代寓言演变而来的成语中的许多词素仍然保留着古义,同现代汉语保持着各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词义相同的方面;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语言的发展性,看到古今词义相异的方面。一、古今词义相同的方面 1.有些词从古到今,词形、词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惊弓之鸟”“画蛇添足”“坐井观天”中的“羊”“兔”“鸟”“蛇”“天”等,几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后项重要内容。应着力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传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能力;二是利用成语以古释今或是以今喻古,并根据文言词义的变异情况比较古今词义之异同;三是把握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规律。词汇,应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一)“言传”和“意会”是词义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手段。所谓“言传”,是用语言或文字对词语加以解释,使学生理解词义;所谓“意会”,是通过直觉或者联想,让学生领会词义。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目的1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成语的热情 ,体会成语的魅力。2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活动准备1 准备好投影仪及写好竞赛题的投影片。2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队 :“智慧队”、“开心队”、“聪明队”、“机灵队” ,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设计队标。3 布置教室 ,准备奖品。4 由教师和推选出的三名学生组成裁判小组。三、活动过程导语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它是我们语言中约定俗成、概括性较强的一种固定短语 ,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 ,为了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成语 ,…  相似文献   

10.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吃”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下属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13.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在广泛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其意义,还要能正确运用。在成语考点复习时,要涉及成语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成语的感情色彩、搭配对象、词性及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辨析和判断。其实,复习中只要用好两个“分析法”,这些看似纷繁的问题皆能迎刃而解。其一,是指在理解成语时要用好“语素分析法”;其二,是指在运用成语时要用好“语境分析法”。具体解说如下:一、语素分析法成语是一种定型的语素组合,它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往往是某个语素的意义影响甚至决定着成语的整体意义。所以,要准确理解成…  相似文献   

14.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  相似文献   

15.
成语内部形式论周光庆关键词成语,内部形式0.1作为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性语言符号,作为特定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简单的意义单位,词,不仅有其外部形式,而且有其内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是词义自身的表现形式,亦即词义最初形成时反映对象特点所采取的形式,它为词的外...  相似文献   

16.
结构的稳定性是汉语成语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稳定之中也有变异,从而形成了成语的异体现象,出现了异体成语。成语变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由群众口头创作而来的成语,由于“口音”之故。一个成语往往有几种“相貌”;(2)由于行文中平仄、对仗的需要,调整词序也会造成成语异体;(3)正反对照形成的异体成语;(4)为了改变感情色彩的需要而形成的异体成语;(5)有意活用,创造异体;(6)将错就错,制造异体;(7)习惯选择与避讳选择形成异体成语。成语变异的主要方法也就是异体成语产生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换序;二是换字。在我国的汉语典籍中,异体成语大量存在,对异体成语加以研究和整理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解释词义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词义的确定依赖于语境,训诂方法称之为“观境为训”。语境一般指被释同所处的上下文,即内部语境,但有时文章本身的语言条件不足以体现词的具体意义.或不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借用其外部语境便不失为便捷之计:所谓外部语境,即被释词在古代其他典籍或诗文中所处的相应的语言环境。前人的训诂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同场同模式的词义演变趋势是体现在不同语言词义演变中的共性规则.而认知原型则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认知原型指导下的词义发展趋势也有着同场同模式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许多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成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像“牛肉”一类的“高蛋白”,如果高年级学生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而忽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成语教学便失去了积累运用的意义。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成语教学做了一点尝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