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触目惊心的案例人的生命之宝贵,似乎是无需说明的一个道理,然而,以下青少年自绝人生的案例却令人痛心疾首:广州市一名中专生在毕业前夕,因用人单位要求出示成绩单而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因为他成绩不太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昆明市一名初二男生因上学期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山东农村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北京市一名女生因与老师有矛盾,一气之下跳楼自尽;广东顺德市一名初三男生,因其父将其向同学借的游戏机藏匿起来,赌气上吊自杀;吉林省一名女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而卧轨自杀;重庆市一名高三学生,因为和…  相似文献   

2.
赵正铭 《班主任》2002,(10):9-10
青少年学生轻生现象时有披露。仅就2001年来说,春节后开学11天,江苏金坛市就有三名中学生自杀;5月16日,南京城北某中专连续有两名学生自杀;7月14日,北京市一名16岁男生跳楼自杀;9月11日,南京市六合县东沟镇小学四年级学生秦某服农药自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媒体上不时能看到一些让教师心惊肉跳的消息,因为教师的一句讽刺挖苦,学生愤而出走,甚至不堪忍受而自杀,家长悲愤,社会谴责,校长们如履薄冰,三令五申:教师不准使用讽刺语言.   ……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残轻生事件屡见报端,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己不下20起,如北京16岁的男孩跳楼自杀,仅因为被父亲说了几句;广州一名中专生因找工作受挫而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顺德一名初三学生半夜在家上吊,因为父亲藏起了他借来的游戏机等等.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还未真正体验生活,就轻易地选择了死亡,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的脆弱!  相似文献   

5.
2003年11月,南京某大学附属中学一名高一女生跳楼自杀。2004年4月中旬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浙江绍兴市多名高中学生相继坠楼自杀。2004年5月,新疆某私立学校一名高三学生留下遗书后,服农药自杀身亡;江苏盐城市某中学一学生喝农药自杀。16岁的北京中学生小军(化名)因憎恨母亲的严格  相似文献   

6.
据<重庆晨报>报道:在四川省南充市一所小学校园里,一面本来很普通的墙,因为全校1500多名学生的"笑脸"而变得生机勃勃.在这面"笑脸墙"上.孩子们有的抿嘴微笑,有的张口大笑,一张张笑脸天真、灿烂,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童真气息.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减负,真的减了吗? 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何谓"减负"?"所谓'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很明显目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存在"超标"的现象.学生因为课业压力过重、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原因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可见,这种"超标"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各地教委多次下文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的负担.但"减负"的效果如何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河南一个乡镇中学的初中生所在中学规定的作息时间:  相似文献   

8.
一 时下,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其实,这是社会对惩戒看法的偏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教师依法对学生管理的手段等同于体罚.体罚,古人视其为天经地义,一把戒尺打出栋梁之材;而体罚已被禁止.但惩戒却不可随意摈弃.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在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遗书。女童在遗书中说:"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网络与媒体频频出现"被××"的句式,初看新鲜,再看令人生畏、担忧,进而引人深思."被就业":某高校虚报就业率,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被签订了就业协议;"被自杀":举报人在死因存有多种疑问的情况下,"被结论"为自杀;"被失踪":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刑拘而不被告知其家属和所在单位,并被认定为失踪;"被代表":网络经常出现的"接近九成或超过九成网民",实是随意编造出来的,却代表了不知情的你和我:"被自愿"或"被捐款":扣除个人部分工资作为捐款;  相似文献   

11.
平静的生活之下可能暗藏着波涛汹涌,骇人听闻的学生自伤自杀事件仿佛只出现在电视、报纸、杂志里,实际上,这些悲剧离我们并不远:15岁少女小玫"自割"成瘾,从两年前开始,她常常在课堂上用小刀割手至流血不止,以此来"获得快感、释放压力";台东6名小学五年级到初一的女生,为比谁最有勇气,一起拿美工刀割手臂;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对8名数门学科不达标的孩子进行了劝退,没想到这8名孩子相约一起服安眠药自杀;"五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前不久,武汉育才小学五(四)班的64名学生接受了一项颇为奇特的作业:每人必须时刻携带一个生鸡蛋;并要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破损。据该班班主任介绍,这是该班针对孩子们普遍不理解父母,缺乏责任感而进行的一次体验教育,这个活动被命名为“感悟亲情”。案例二天气越来越冷,但重庆永川市南大街小学三年级(三)班的43名学生却穿着拖鞋上课,有的学生因为忘了带拖鞋,就干脆打着赤脚上课。据穿着皮鞋上课的该班班主任杨华玲解释,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爱清洁的“行为习惯”,是行为教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夏天,天津南开大学又有33名博士生因为学习超期未达到毕业要求而没能戴上博士帽.至此,自2006年该校首次对多名超期未毕业的博士生按结业处理以来,被淘汰的博士生总数已达168名. 据报道,国内本科高校已逐步建立淘汰机制.虽然这一机制曾引发较为广泛的论辩,但出于对前几年高校扩招、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恶性循环的痛切感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理解和支持高校实行淘汰制度,甚至有些被淘汰学生的家长也对校方表示理解: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不淘汰,实在对不起"大学生"这个神圣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读罢《江苏教育》(2005年1B)上秦文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文,文中秦老师针对徐斌老师提出的"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这一现象(见《江苏教育》2004年9B《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二)》),提出"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并指出"无果而终"的担心"有些多余了"。比较两文不同的看法,给我们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和困惑"能"不置可否"吗?面对的"挫折和失败"又应如何看待"无果而终"?下面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称作学习"差生",有些因为调皮捣乱被称作行为"差生",如果两者都欠缺的话则是"双差生"了,这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称谓,对于一个身心正处于成长期,对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称谓的存在不比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而产生的心理伤害少,它是一种无形的内伤,既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也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一创情激兴.出示例1"312÷3"让学生试算,并将部分学生得出的312÷3=14板出,引起学生争议二、验证发现。请一名认为312÷3=14正确的学生上台用乘法进行验算;很快发现14×3=42,而不等于312。这时,教师说:"这道题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能促使"后进生"进步乃至转变;那么,发现优秀生的不足之处,适当予以批评,则能提高优秀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受益无穷。请看下面几个使人痛心的例子:一个在小学与初中都很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因不能再保持优秀了,竟致神经衰弱而不得不休学;一个从小学到中学都很优秀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后因不能再保持优秀了,竟企图自杀--这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个高二的优秀生钱某(班长、团员)因被人踩  相似文献   

18.
昨天,惊闻某市一初三学生在家中自缢身亡。这个花季少年,仅仅因为在一次测试中成绩从班内第一名滑落到第五名,就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不能不让人揪心。早晨,我试着在百度网输入"青少年自杀"一词,结果,有278万条相关案例和资料。每一个案例,都让人扼腕叹息:太不应该了!痛定思痛,一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是什么让这么多生命变得如此脆弱?无疑,是教育出了问题。由此,我想到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目前,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  相似文献   

19.
有调查报告显示:53.6%的学生会因为喜欢某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27.5%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无心学该科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的教育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学校的暴力、安全事件剧增,据教育部、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他杀等非正常因素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一些血淋淋的事件更是令人发指,2008年3月6日,14岁的神童覃瑶因看课外书遭老师批评后跳水自杀;2013年五一期间南京有两名学生因未及时完成假期作业而自杀;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火势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