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典编纂史对现代国家的法典编纂工作具有重要镜鉴,包括中国即将制定的教育法典。中国制定教育法典,应立足教育法典的传统与历史,基于本国既有的教育立法,发挥《民法典》的示范效应。通过制定法典,回应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立法系统化,加快教育法治发展,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选择适合中国的法典化路径,在形式上整合现有教育立法形成一部完整统一的立法文件,在法典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协调教育法典中的公私法律关系和公私法律规范,预留一定的立法空间以保证教育立法的发展,并借鉴域外教育法典的经验,继承中国教育立法的传统,制定一部符合教育法精神、中国教育国情和法治发展的教育法典。  相似文献   

2.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推进依法治教要求完善教育法治建设。新颁布的《民法典》丰富了我国的立法实践,以法典化引领教育立法为我国教育法提供了新的立法思路。教育法的法典化是针对教育领域内所有法律关系而制定一部具有基础性和权威性的《教育法典》。编纂《教育法典》应当加强全国人大的主导性,发展“一揽子修法”的立法思路,并参考借鉴域外教育法典的有益经验,探索编纂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教育法典》。此外,编纂《教育法典》需要加强关于立法原则、法典设计价值、法典编纂技术、法典体例编排、法典与其他法律和国际规范的衔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育法典编纂工作已被列入立法规划。编纂法典是一个领域法律制度成熟完备的标志。教育领域法律体系较为健全,条文的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要求,而且法律规范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制度成熟度较高,立法机关和主管部门也形成了工作共识,基本具备了法典编纂的现实基础。编纂教育法典无论是对于教育法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教育法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以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编纂法典要面对填补法律空白、教育转型、程序不清、理论准备不足等困难,需要优先填补教育法律空白,同时通过系统化、有组织研究的路径,以系统整合教育法律规范加局部创新的实质性编纂模式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4.
教育立法进入法典化的新阶段,应当以受教育权为核心推进教育法典的立法建构和制度设计。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典编纂的核心概念,保障受教育权是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法的人本价值。教育法典的基本内容是规范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可以从国家保障、学校设立、学生发展、教师质量和社会支持五个主体角度构建内在逻辑和体系自洽的教育法典。为推动受教育权保护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法典制定还应保持适度开放性和前瞻性,既要巩固既有稳定的教育制度,又要为完善受教育权保障的新制度预留立法通道。  相似文献   

5.
法典编纂需要体系化支撑,体系化以法典内在逻辑为基础。《法国民法典》以“自由的人及其财产”为逻辑,《德国民法典》以规范化的权利体系为叙事。我国的教育法典可以结合这两种逻辑,以受教育人及其教育权利的实现为中心展开编纂。《德国民法典》以其抽象、严谨的概念体系与一般原则,《瑞士民法典》以其开放性法源为杠杆,维系了法典安定性与开放性的平衡。此外,《德国民法典》与《日本民法典》利用本民族的历史资源,将民族性纳入法典的规范体系中。如上四部近代著名《民法典》能够为我国教育法典的编纂提供宝贵启示。拥有内在逻辑,彰显民族价值,兼及稳定与开放的教育法典将实现我国教育法的自我超越,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教育法基本理念的内涵和历史演进来看,受教育权的保障与实现构成了教育法典分则的基本理念,这可以从正当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证成。基本理念对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的统摄效力不仅体现在基本理念的价值和功能,也体现在保障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典总则的核心宗旨。在方法论方面,分则编纂宜采取“横向教育法律关系+纵向教育法律体系”的“入典”标准,充分利用好“援引”这一立法技术,选择“总分结构”的体例设计,吸收“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并确立“先主体后客体”的价值位阶。在此基础上,教育法典分则部分由教育主体编、学校教育编、教育与家庭和社会编、特殊事项编等子部门法构成。其中,教育主体编包括学校法律制度、教师法律制度和学生法律制度;学校教育编包括学前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高中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特殊教育制度、学位制度、考试制度;教育与家庭、社会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制度、终身教育制度;特殊事项编主要规定少数民族教育制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中外合作办学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考试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该制度在治理层面存在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价值理念单一、某些具体制度可能违背法律保留原则等问题。在教育法典编纂的背景下,需要对包括教育考试制度在内的教育法制进行体系化重构。在教育法典总则中,应通过提取教育考试的“公因式”,规定教育考试的原则性、通行性、一般性规范;在教育法典分则中,应根据不同教育考试类型规定相应的考试主体及其权利义务、考试实施流程、考试监督及争议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育法典编纂,是推进教育法科学化、体系化的重要抓手。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教育法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部门法,而是一个以特定领域法律问题为对象的领域法。基于这一定位,教育法典应按照相应的理论和逻辑,形成一个包括总则、分则在内的框架体系,总则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基本原则、教育制度、教育主体、教育管理监督、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纠纷解决等内容,分则则应按照教育的类型和顺序,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拿破仑法典》又名《法国民法典》,拿破仑十分重视法典的制定工作.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总是首先考虑该法律的效用与价值取向问题.《拿破仑法典》就是在新的资产阶级法制原则指导下,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典.《拿破仑法典》全面地体现出经济价值取向.第一,法典的整体凸显发展工商业思想.第二,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法理原则.第三,“人本主义”中含有经济因子.第四,法律条款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拿破仑法典》不仅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而且对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法制建设也起开创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事法律制度.《拿破仑法典》被奉为时代的“骄子”而著名于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育法典应属于体系型法典,并采用“不完全法典化进路”,即仅实现重要法律关系的法典化,同时允许调整相对次要法律关系的单行法并行存在。国际上,美国采用汇编式模式,俄罗斯采用完全法典化模式,日本采用“总则+单行法”模式,唯有法国的不完全法典化模式在我国具备切实的现实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不完全法典化进路”在我国都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我国教育法典宜采用《教育基本法典》作为名称;依据现实性、体系性、全面性标准对既有立法进行系统归纳,展开立法填补;在总分结构的基础上,其规制范围包括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不同教育阶段,以及学位、教师、考试、学校等教育主体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法国合同法改革的三部草案表明,在修订《法国民法典》的工作中,合同法基本原则法典化的呼声颇高。受适当限制的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强制力原则、善意原则三项原则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后的法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其中,善意原则的内涵与适用,将在法国法上得到不断的壮大发展。基本原则的法典化将为法国法官更主动地对合同进行审查与评价提供规范依据,在比较法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功能渗透入教学每一环节,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全方位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大学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教育首先应该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这就是所有课程“思政”的着眼点。民法典是民事活动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而其基本原则是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制度的指导性内容,是道德自律性和法律他律性的结合,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其平等、自愿、诚信、公序良俗和绿色环保等基本原则,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平等”“自由”等内容则直接体现了民法典的基本价值取向,二者相互呼应,体现了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活动中将二者融会贯通有效结合,将会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收费必须遵循四大原则:成本分担原则、社会效益原则、能力支付原则、利益获得原则,据此,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确保与增强政府教育投入,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4.
教育法典宜选择总分结构的体例设计,总分结构的科学性在于增强概念使用的统一性、促进教育法体系的精炼化、保持教育法体系的外部开放性。潘德克顿体系和融贯理论为总分结构提供了可行性支撑。作为教育法典总分结构基础的统领关系,指的是总则编与分则编、教育法典与教育相关法的统辖引领效力。教育法典内部总分结构的统领关系具体表现为教育法典总则编基本原则对分则编的统领效力和教育法典总则编一般规则对分则诸编的统领效力。教育法典外部总分结构的统领关系具体表现为教育法典立法目的对其他教育相关法的统领、教育相关法主动适应教育法典的调整范围以及教育法典与教育相关法的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既是知识经济下的教育适应性转型,也是教育系统内根本性的整体革新。因此,可以用复杂系统的进化原理,即开放系统的原理,功能决定结构的原理,协同怍用的原理去分析系统结构进化的机制,在这些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教育创新即是为增强教育的预期性和参与性而实行的教育开放、教育行动与教育协同,是对教育的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原则,是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法国,作为精英教育代表的“大学校”体现出来的社会分层和机会不均一直以来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寻求自身的发展,“大学校”在招生入学制度上有了变化,并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益实践。本文将解析“大学校”招生制度上的新政策,并试图得出几点有益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理论的重要问题。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从主体看有平等原则,从内容看有权利不得侵犯原则、公平原则,从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原因事实看有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作为法律的补充原则有遵守国家政策原则、遵守公序良俗原则。  相似文献   

18.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s that each child should receive an equally good education. This sounds appealing, but is rather vague and needs substantial working out. Also, educational equality faces all the objections to equality per se, plus others specific to its subject matter. Together these have eroded confidence in the viability of equality as an educational ideal.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s not the best way of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equality. It focuses on Brighouse and Swift's well worked out meritocratic conception and finds it irretrievably flawed; they should, instead, have pursued a radical conception they only mention. This conception is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eveloping a luck egalitarian conception, pluralistic and complex in nature. It is argued that such a conception accounts for the appeal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its with other values in education and meets many of the objections. Thus, equality is reasserted as what morally matters most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Congress's role in defining and promoting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s evolved over the past 55 years since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Most recently, all three branche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ve focused more on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rather than for protected class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combine two different frameworks to assess Congress's evolving role in ensuring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all students—particularly given the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lities facing the nation. The first is federalism; the second is policy instruments for advancing varied goals in education, which the authors use to examine specific policy domains where Congress might increase its impact on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hese domains are concerned with “incentivizing equity” through competitive grants designed to reduce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improving existing categorical grant programs to make them more targeted and efficient, and strengthening enforcement of existing policies and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authors consider how recent research about equality of best be brought to bear on congressional priorities. In conclusion, they discuss the political realities facing Congress in 2012 and beyond, including partisanship and the prospect of cuts to pre-K-12 education spen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