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馆员与用户教育 做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是图书情报领域面向读者的新型服务方式,应利用各种手段,充分宣传这种服务,让读者了解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以便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得所需文献,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做好新形势下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是读者方便快捷获取文献的重要途径;面对不断扩大的文献需求,必须加强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相似文献   

3.
高校合并给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新的变化,读者服务工作人员应对合并办馆有新的认识、新的举措.为教学与科研人员提供特色服务;为本科生、专科生撰写论文提供特殊服务;办理通用借书证、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搞好宣传辅导工作;对图书馆馆员进行有计划地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馆际互借现状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馆际互借使读者的阅读范围扩大了 ,使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共享成为现实。在解决图书馆馆藏的有限性与读者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中馆际互借起到一定作用。我们应总结各高校的经验 ,使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就单个图书馆而言,资源种类和数量毕竟有限。只有紧密依靠图书馆联盟,做好资源整合和共享,才能发挥各馆的特色和优势,使读者通过一个平台就能最大范围地获取所需信息,方便各馆间的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并通过移动阅读的技术优势,实现联盟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时代新阶段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就我馆读者服务工作再做几点思考和认识,提倡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图书馆队伍的素质;搞好文献信息深层次、高质量服务;进一步加强我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文献资源建设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文献传递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传递服务,即把用户需要的文献从文献源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服务,它是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的一种服务。从目前情况看,文献传递服务可分为手工和自动化两种类型。手工传递就是目前我们正在采用的传统的馆际互借,这种服务的传递方式主要通过邮递或者读者亲自到某一情报服务部门查找文献信息,从而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自动化信息传递就是通过计算机、传真机等现代信息传递设备,向其他用户或远距离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读者借助于联网计算机和其它信息传递设备在一个图书情报单位就可以使用共享系统内的文献信息,不必亲自查找,而且传递速度快。随…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有责任为高等职业学院(简称高职学院)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图书馆面对现状服务思想、观念向高职教育的定位;二、了解读者对高职馆文献资料需求的特点,创新管理服务工作;三、提高参考馆员的素质、加强高职馆的特色服务。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信息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需求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国际上有OCLC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我国也有CALIS系统,至于中小学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还是空白点。为此,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试行,结论是:中小学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是广大读者的愿望。馆际互借具有社会、经济和读者三赢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读者为本,开展创新服务是图书馆必须坚持的办馆宗旨。要从服务观念、服务内容、服务方法、读者导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图书服务工作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图书的服务活力,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文献需求,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大。  相似文献   

11.
县级图书馆以往的服务业务基本以借阅服务为主,这种业务状况与当时读者的消遣性阅读为主要需求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县馆的读者不再局限于消遗性阅读,学习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日益增加,县馆的借阅服务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读者需要更广更深的文献信息服务。许多县级图书馆为适应新形势,突破了单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将咨询服务业务列为重要的服务内容。县级图书馆已经开始认识到,咨询服务业务开展的如何,是体现和衡量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县级图书馆由于长期以借阅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工作人员对咨询业务比较生疏,对咨询业务知识的了解,一  相似文献   

12.
帕累托原则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一直贯穿于图书馆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帕累托原则的分析,阐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应用帕累托原则的可行和必要。合理安排经费,做到馆藏实体资源满足读者常用性、保障性要求;网络资源满足读者专业性需求;馆际共建资源满足读者特殊性需求。根据读者使用状况,构建和谐馆藏,以较少的经费投入满足读者最大的需求,力求达到文献信息资源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馆际互借工作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网络环境下的CALIS馆际互借系统,以及文献传递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部门,面临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要较好的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必须对服务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然而,服务创新不仅仅是个口号或名词,而是要让读者实实在在地感到他们在享受创新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办馆理念、管理制度、办馆经费、服务队伍等多个方面对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办的宣传性、教育性的报纸称为馆报。在日本,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有馆报。在我国,随着图书馆由单一的文献服务,向信息、文献服务并重的转变,馆报也日渐增多。但师专图书馆办馆报的却很少。师专图书馆有无必要办馆报,馆报的内容和办馆报的办法是什么呢? 一、师专图书馆办馆报的必要性(一)是自我宣传的需要图书馆要吸引读者,需要不断地向读者宣传图书馆的职能、馆藏文献信息、动态等。目前多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益不高,其原因主要有:藏书呆滞率高而流通率低;读者到馆率低、文献柜借率高;阅览座位利用率和到馆阅览人次比率低;用先进的网络设备获取文献信息与现代化设备的投入比率低;人才资源利用率低等。为此,要采取必要的提高服务效益的措施,如: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优化采购工作,做好导读服务,提高馆员素质等,使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该校按"以读者为本、以利用为中心"的办馆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实现了图书馆"藏、借、阅、咨询一体化"的全新管理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满足读者对各种文献信息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期刊是中学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购是整个期刊工作的龙头,又是期刊开发利用的基础。面对当前购书经费的拮据,各中学图书馆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学里的那种打破藩篱,资源共享的口号,尽管很美好、很诱人,但在中学里却很难得以实现;传统的馆际互借作法,远水解不了近渴,充其量只能是零打碎敲,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分工订阅为数本来就不多的期刊,也无实质上的意义,事实上本馆的读者借阅都难以为继,又怎能去满足他馆读者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各中学馆只有立足本馆的自身,立足现有的经费,立足面对的读者,在经…  相似文献   

19.
师专馆读者服务工作和其他高校相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差异。师专馆要办出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特色,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有所前进。无论谁办图书馆都是为了读者,读者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积极主动的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切文化工作的方针,也是师专图书馆的工作方针。图书馆贯彻这一方针,最终是通过读者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搞好读者研究工作,掌握研究工作的规律,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是很有必要的.读者研究工作是图书馆开展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作为师专级图书馆,从办馆的规模、文献资源的收藏,服务的方式来讲,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是有限的,只有认真研究读者的需求,才能确定新形式下的服务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我们馆是一个师专馆,在对读者研究工作中有不少的感受,笔者根据工作中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五邑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既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又兼为侨乡经济建设服务的文献情报中心。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侨乡各项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图书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开展有特色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全面有效地履行我馆服务于学校和社会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将通过对我馆流通工作的分析,浅谈图书馆优质服务的有关问题。 1、我馆流通工作概况与特点 (1)开通计算机管理,实行开架服务。1990年我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开通,实行开架借阅。现有的6个书库除特藏书库的图书限制借阅外,其他图书全部对读者开放,开架率占我馆全部藏书的96.9%,开架以来,图书馆借量不断增加。 (2)敞开馆门,为社会服务。我馆有别于其他许多图书馆的一大特点是不仅为校内读者服务,还敞开馆门,接待社会各界读者。1988至今,办理的校外读者借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