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社区体育肩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对武汉市、区、街道、单位以及职工和市民的调查与分析,了解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提出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未来模式:主要是以开展街道社区体育为重点,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后盾,形成以街、区、市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社区体育运作模式的主体职能定位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今后社区体育运作模式的改革发展方向展开探讨.提出构建新型的社区体育运作模式的构想,通过领导系统、协调系统和实施系统建立新型的社区体育运作模式,并阐述了各系统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为适应城市居民生活“小区”化和以建设“文明小区”为重点的社区工作路线,改变目前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为单一层次的基本结构,课题以“小区”为单位,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及逻辑法等,对“小型化”社区体育组织的目标、现状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辐射型、网络型、独立型3种递进式组织结构模式,为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居住制度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促使单位制的解体、社区制的形成,也使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从政治主导型转向利益驱动型,供给模式也从政府单一垄断供给向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多元参与。同时,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应与生产的垂直分离,也让政府从传统的垂直层级管理转向为全方位的监督、规制。在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中,文章提出要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坚持"底线公平"理念,关注弱势群体,主张以保障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为公平的底线;提出"低端靠保障、中端寻支持、高端找市场"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城市一级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城市社区体育系统架构的分析,提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应以街道为核心的观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与讨论了城市一级社区体育发展中应注意的诸如开发与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硬件资源、拓展一级社区体育系统的软件资源、体育健身意识的培育、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经营性运作机制等涉及城市一级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岳进 《体育科技》2011,32(1):77-78,90
搜集资料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就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以学校为依托,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系的探讨;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如何资源共享的研究;高校建立社区俱乐部和学区体育模式的相关研究;个别省市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探讨;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现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1 研究目的为了执行国务院 5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城市社区得到落实 ,提高城市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杭州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评估 ,探讨符合杭州市社会、文化、经济、体育发展前景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2 研究对象与方法2 .1 研究对象抽样调查杭州市各城区、街道 10 0 6 2户常住居民 ,抽样方法符合社会调查的规范要求。2 .2 研究方法2 .2 .1 社会调查  采用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2 .2 .2 文献研究查阅杭州市社区体育的历史文献、杭州市…  相似文献   

8.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社区所辖学校的优势,围绕学校体育发展社区体育,谋求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学校社区体育共同发展正成为新世纪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学校体育辅助下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进行思考,指出学校体育辅助下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可行性,以期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和演绎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共生理论为指导,以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系统的3个要素:共生单元是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基础;共生模式是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交互方式;共生环境是影响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外部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目标和共生发展的4个机制:体育与健康需求培养机制、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体育运动意识培养机制、体育组织建设机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沈阳、大连两地的全国(第三批)体育先进社区所属街道的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沈、大两地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体育社会化的新载体。社区体育的发展理论则是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关键。因此在分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社区体育形式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社区健身场所是普通民众重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它给人们的日常锻炼提供了方便,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设一流的社区体育是社区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社区体育因受到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其发展模式、运行状况独具特色,有其重要的考察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对上海体育场所实地调研,叙述和分析了不同层次社区体育场所的现况,以期为我国社区体育建设以及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同市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城市居民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社区体育是城市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山西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希望能推动大同城区社区体育的发展,使城市发展与社区体育发展协调统一,促进建立和谐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现代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挑战,于是体育运动便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内容之一.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如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体育理论工作者所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着重分析了目前影响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变人们的体育观念、加强社区体育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社区体育的产品性质及其相应的提供方式。本文认为,社区体育的产品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以及私人物品。社区体育的提供方式也可分为公共提供以及私人提供两种类型。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的产品性质呈现出三种类别共存的态势,同时提供社区体育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私人物品的社区体育产品和以私人为主导的社区体育供给形式将更具发展潜力,并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进步以及我国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群众体育活动的最基础部分,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体育的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开展好群众体育运动必须从社区体育开始抓起。城市居民"社区化"已成为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突出特征。社区是社区体育的载体,是社区人强身健体的主要阵地。我国中小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问题有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年龄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较多,中年人、青年人人数较少。由于参加社区体育人群的局限性,社区体育的内容、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及设施也同样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社区体育作为社区之中的一种体育现象,其发展必然要受到社区发展的影响。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制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区体育建设的难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现阶段社区体育建设的难点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重心下移、体制上的接轨、多元化经费筹组等,并对突破上述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设。从高标准要求,以及全面加入世贸后的形势要求,下一阶段社区体育建设的难点将是实现5项内涵的实体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安市街道社区体育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多样,管理干部性别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开展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社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管理队伍体育和文化素质偏低,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的匮乏等,是影响西安市社区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西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功能的角度出发,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置于体育教育大体系中来探讨它们的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并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为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