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存在于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其原型乃是发生于上古时期 的两性崇拜,它是人类性别平等与纯真的象征。而金玉良姻作为明社会的现象,既是对木石前盟的反动,也是历史进步过程中的产物。二在不同的意义上看都是悲剧性的。只有当“金玉”不再被人们视为婚姻的“决定性问题”时,纯真之情才会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曹著高续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洋洋百万言,所描写的中心事件,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亦即“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间错综复杂的对立和斗争。“木石前盟”,指贾宝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神话哲学与叙述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阐释《红楼梦》的神话内容,力图在对《红楼梦》中的神话及其叙述程式剖析的基础上挖掘出潜隐于其中的哲学内涵及象征意义。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将《红楼梦》中的石头神话、木石前盟神话、太虚幻境神话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分析,指出在《红楼梦》的神话系统中隐含着人从何处来,人生于世的价值何在,人往何处去这样一些哲学命题,曹雪芹正是通过神话的创构追寻着人生的意义。第二部分运用中西神话理论叙述程式,认为这种神话叙述程式是《红楼梦》的深层结构,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产物,《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生的悲剧、家庭的兴衰、世事的沧桑、社会的循环诸内容皆包容于这种神话叙述程式之中。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和香菱是《红楼梦》中两个不同的悲剧人物。她们的身分、地位、遭遇、追求不同,但最后都以悲剧命运结束,却是相同的。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对林黛玉的刻画大致是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展开的,而对香菱的描写则没有完全按原作意图,续作在顾及原著脉络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但也有可取之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人物。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一条主线,《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暗示了宝黛爱情将是一场悲剧。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仅仅反映了宝黛两人从小在一起,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长大,宝黛之间的感情和心愿有所表  相似文献   

5.
<正>又见《红楼梦》!果然还是《红楼梦》!看到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卷的考生,在心里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叹!笔者看到试题之后也是这么想的,在附加卷名著阅读的简答题部分出现关于《红楼梦》的题目,一点也不意外,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往年的考题来进行确认。2008—2015年考题回顾:2008年:《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巨著《红楼梦》,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在前八十回里,关于宝玉婚恋关系的描写是按两条线索叙述的。一条是“木石前盟”,写的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婚变关系;另一条是“金玉良缘”,写的是宝玉与宝教的婚恋关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宝玉的婚恋的结局是“黛死铁婚”,即“薛宝初出固成大礼”,“苦练珠魂归离很天”。这是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为高鹗所续.人们有理由发问:这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构思吗?假如曹雪芹的原有构思不是这样,宝玉的最后婚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如影随形,黛玉在第三回中进了荣国府,宝钗后脚就跟来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偈语始终在矛盾与冲突中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宝钗深知对手的强大,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她使尽了手段。我们且看宝钗之三“借”。  相似文献   

8.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9.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女性观的满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进步女性观的形成是满汉两种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既受明清以来进步人文思潮的影响,更有满族传统文化之根由。曹雪芹之极重女性,正是直接继承了满族尊女这一特殊传统。满族社会中女子持家、姑娘为尊、重内亲等习俗在《红楼梦》中都有生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满族文化对曹雪芹女性观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洛夫诗歌有一种贵族之气和金石之声,这是一种精神的硬度,一种基于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之上的精神硬度。它具体呈现于“木石前盟”、“骨骼意象”和“天涯美学”三个层面。“木石前盟”指的是沉淀于诗人潜意识当中的“木”“石”情结,具体表现为《石室之死亡》和《漂木》两部长诗,一前一后,里程碑式地矗立于洛夫60年的创作历程当中。而“木石前盟”于洛夫的诗歌还有着“自然的情愫”、“经典的造型”和“矛盾的辨证”三重象征。“骨骼意象”则是“木石”意象的延伸、衍生和变异,最形象地体现着洛夫诗歌的的精神硬度。“木石前盟”和“骨骼意象”一天一人共同支撑起洛夫自觉的精神追求:“天涯美学”。这也正是洛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之处:有着高于一般诗人的特有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体现着一种精神硬度。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字分别寓意为"抱欲"和"带欲"而来,作者对"欲"的肯定把明代中期以后"以情反理"进步思潮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红楼梦》及其作者对传统思想叛逆的主要表现。另一主要人物宝钗名字的寓意则应为"抱财"而来。从原型理论看,作者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褒贬态度是很鲜明的。  相似文献   

13.
周汝昌“脂砚斋为《红楼梦》人物史湘云原型”说 ,历来是红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新证” ,是在周汝昌提供的研究成果上 ,从《红楼梦》原著、脂批出发 ,围绕曹雪芹以花喻人的艺术隐喻 ,联系曹雪芹以前诗文中的大量文学和文化现象 ,联系曹学的有关资料 ,论证“脂砚—海棠—史湘云”的必然联系。以新的证据论定“脂砚斋”即书中人物史湘云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色空”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空”观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女娲之“止淫水”与小说中的叛逆性格有什么必然联系?“木石前盟”为何必须在仙境中培养;而仙境又为什么非久留之地?“下凡”的好处在哪里?本在探讨《红楼梦》重大关节处的同时试揭示出其不为人注意的一系列叙事细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情”在《红楼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指示了《红楼梦》的文本意向。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是包含着更多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问,投射了曹雪芹创作主体的自觉和自省。因“情”而生爱,曹雪芹建构了“情”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宝玉的“情不情”或“意淫”,或黛玉的“情情”。意淫(鲁迅所谓“多所受者”)正是曹雪芹建立起来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体系和价值信仰,也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表态形式,是他对抗封建专制文化体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他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论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有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把他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启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尤其是对于满族文化的了解,为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作了第一个注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的读者,也为以后的《红楼梦》新的注释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注释的开创性工作,其视注释为学术的严谨态度,乃至对于曹雪芹文物、《红楼梦》版本的鉴定和所做的其他研究,影响熏陶了当代众多《红楼梦》的学人,在《红楼梦》的流传史和红学的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顾太清女士是满族的贵族,在满清时代是上层社会的人,但是在之后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本身的民族特征并没有摒弃,而是融入到创作中,所以,她在创作《红楼梦影》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满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认同满足人民生活的方式,同时继承了一些满族观念,比如宗教,婚姻等,这些民族特性不断地影响着顾太清,所以《红楼梦影》的创作魅力以及气质是与众不同的。同时,《红楼梦影》中体现出的文化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然而顾太清描写的时候两种文化之间并没有冲突,其结合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从而体现出《红楼梦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