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文化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心智描述了自己所要描述的文化。他们的“立言”之作往往跨越时代 ,使后世研究者循文探源 ,得到启示 ,对他们的“立言”之作谱系描写 ,纵深研究 ,对他们描写的文化传宗接代 ,宏扬光大。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的墨迹 ,而是他们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循根描述和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具体描写。何为民俗 ?民俗简单来讲 ,就是民间风俗 ,民俗中的“民” ,可以指民族 ,也可以指某一社会群体 ,也可以特指某一古人。民俗中的“民”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  相似文献   

3.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典妻”,作为一种野蛮的民俗,在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已经沉积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杰《赌徒吉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生人妻》是现代“典妻”题材的代表作,作家们从解剖这一大众习以为常的民俗人手,展开了对封建专制文化与国民劣根性的猛烈抨击,对挣扎在封建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群体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霸王别姬》以京剧文化为背景,讲述了饰演霸王与虞姬的戏子之间的爱恨纠葛,真实刻画了京剧在不同时代的兴起与没落,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此影片一方面固守历史文化的传统主题,另一方面又借用影视媒体吸取时代文化的精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影片中的民俗元素、民俗叙事,探讨影视民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一、形成背景 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青少年群体对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及其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7.
蔡银环 《广东教育》2009,(11):24-24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潮汕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家乡的悠久文化传统,而现在不少队员却对潮汕文化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了一次以“浸染潮味.培育新潮人”为主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侧面揭示了人们重和谐﹑盼富贵﹑祈平安﹑求吉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0.
《祝福》民俗色彩强烈,描绘了许多民俗活动。其中不仅有封建礼教,还有许多沿用至今的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与课外阅读时,都应该注重辩证“民俗传统”与“封建礼教”,积极构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陕北音乐是陕北区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因饱含浓厚的黄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陕北音乐既传承了黄河中上游文明的精髓,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精华,是我国民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以“区域”“民俗”和“音乐”为出发点,以区域民俗为研究基础点,对陕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分布、文化构建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该书作者通过运用较大篇幅和较多案例来论述陕北音乐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分布情况等内容,对陕北音乐文化中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民俗、信仰和方言基础等进行了综合性论证。另外,该书在写作范式和写作立意方面均超越了同类文化研究理论,确立了独特的陕北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方向,为我国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对队员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民俗节日很多,一些优秀的民俗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精萃,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传播了文明诚信、尊老爱幼、勤劳进取、爱国奉献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培养少年儿童自尊、自强等良好品德不可多得的教材  相似文献   

13.
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 ,文学艺术对民俗关注的历史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 ,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 ,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来的民俗 ,在贾平凹散文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在这里 ,作者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 (如秦腔 )相互渗透的现象 ,感悟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贾平凹在散文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倡导的“大散文”理论 ,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鲁迅小说 ,大都作为重点讲授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分析 ,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显示文章的主旨。但若通过小说所反映的旧中国浙东一带浓厚的民俗习惯 ,通过民俗的视角切入、分析民俗事项的特征 ,以揭示人物命运的文化根源来感悟学生 ,更符合文学接受的一般规律。一、分析民俗事项的愚昧性 ,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乃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时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 (包括愿望和行为 )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由于民俗传统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以婺文化为特色的八婺区域,衍生了丰富的地域民俗传统体育。以浦江板凳龙、义乌罗汉班、磐安迎大旗、后宅高跷等为代表的民俗传统体育,传承着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浓郁的婺州文化精神。八婺区域文化与民俗传统体育的有效发展,有待于区域文化活动、旅游品牌开发、地方感情特色培养等一系列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弘扬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为前提,针对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合工作展开分析,介绍两者融合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向,总结地域传统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现状,总结了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获得的成效、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赋予地域性、独特性,以期能够使大学生有更多渠道接触到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79-86
传统民俗现代化调适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重塑民族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开平泮村灯会是珠三角传统民俗的重要代表之一,它通过对举办组织、花灯巡游内容两方面的现代化调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让调适效果固化,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族群个体的文化自信心、提升族群内部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宗族架构的运作能力、保证宗族活动空间范围等措施来修复传统民俗与宗族的关系,逐步理顺传统民俗与政府的关系,协调传统民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8.
试论庙会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作为中华民俗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今天它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内容的一部分,开展对庙会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审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学科的流变过程,从而使这一古老文化融入现代化的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19.
民俗的特征和功能、中国传统民俗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 ,决定中国传统民俗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民俗 ,坚持既继承优良传统 ,又移风易俗 ,树立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20.
<正>让孩子了解传统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参与其中,像玩游戏一样玩起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北京妙峰山的山顶上都会举办“春香”和“秋香”两次庙会,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幼儿园里的许多小朋友都去过庙会,还有一些孩子的哥哥姐姐曾作为学校的龙狮队队员参与过庙会的表演,所以每年这段时间,庙会就是孩子们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