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复垦方案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主要有定性法和定量法两大类。作者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结合辽东地区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辽东地区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极限条件法,为土地复垦方案确定复垦方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辽东地区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充填开采不仅能减少地表沉陷,提高资源回收率、处理废弃物。充填开采还是对岩层扰动和破坏最小的开采方法,煤矿塌陷区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科学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使遭破坏的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本文主要研究了煤矿充填保护土地的开采技术,矿区采煤塌陷土地复垦的治理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予舒 《资源科学》1995,17(5):46-51
本文在对沿乌兰木伦河谷地带矿区复垦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复垦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复垦设计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应以林业复垦为主,并设计出相应的复垦模式。最后进行了不同复垦模式的造林复垦投资概率比较。  相似文献   

4.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地复垦中复垦方向和植被的选择,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矿区的土地适应进行评价。以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硅砂矿为例,构建硅砂矿土地复垦适宜性指标体系及其等级标准,并采用了熵值权重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表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复垦中植被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浅析双鸭山煤矿沉陷区治理机制的效益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煤炭几乎占到了我国已探明资源总储量的87.4%,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已成为我国唯一可以依赖的基础能源。本文就煤城双鸭山市矿区沉陷与土地复垦的基本情况和进展情况做出介绍,并针对双鸭山市矿区土地的破坏状况和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机制,探讨了我国部分矿区土地复垦的措施,提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6.
顾桥塌陷区是淮南几个大型采煤塌陷区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塌陷区域。本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就对顾桥塌陷区做了塌陷水体和沉积物的总量分析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看出,顾桥重金属的危害程度为Cd>Cu>Pb>Ni>Zn>Mn>Fe。  相似文献   

7.
土地复垦学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国内外土地复垦的基本情况和新进展,提出国内外重点研究的领域和我国土地复垦研究的薄弱环节,展望土地复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凡口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含水层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了矿坑充水因素,采用了比拟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估算并探讨可能的塌陷区.  相似文献   

9.
煤矿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展开煤矿土地复垦首要的工作。以铅山县湖坊山枣垅煤矿为例,结合该区域对土地资源的损毁情况划定评价单元,确定其复垦方向,并对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刘湘茹 《中国科技纵横》2011,(20):241-241,227
研究目的:根据石油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加权指数和法。研究结果:石油建设项目采用生产类型和地块作为评价单元,对9个制约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建立评价模型。研究结论:石油建设项目土地复垦工作应依据自身特点,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制定的复垦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方以某矿山为例,依据土地复垦相关理论分析,结合某矿山实际情况及相关数据,对矿山工业广场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该矿山适宜土地复垦类型为耕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某市塌陷区公路桥施工状况,对此塌陷区公路桥施工的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抗大变形技术在塌陷区公路桥施工中的有效应用,以提高塌陷区公路桥的施工质量。据此,有利于充分发挥抗大变形技术的作用,使公路桥更为坚固,以延长公路桥的使用寿命,使其能承载更多的车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塌陷区公路桥施工项目带来更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5,(14)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资源城市的共性问题,淮南作为一个拥有百年煤矿史、百年工业史的老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矿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地应力减小,形成了较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造成大面积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一沉(沉陷区)"问题突出,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不断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确定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达到采煤塌陷区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人类在煤矿这块黑土地上,开采光明,输送能源,造福社会.然而因煤炭开采而造成的国土破坏亦成为公害;煤矸石堆积成山;塌陷地七沟八坡,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人们似乎把这些作为采煤工作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接受下来,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然而,在我国第一位土地复垦学博士胡振琪的努力下,令人头痛的问题解决了;煤矸石山披上绿装,春夏郁郁葱葱,秋天一片火红;塌陷区鱼米飘香,职工、农民拍手叫好……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创造这奇迹的是一个年仅31岁的青年,他留过洋,见过大世面,讲一口流行的英语,却自愿地选择与煤矸石、塌陷区打交道,向人类公害宣战.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循着他事业的足迹,或许对每个有志青年有所启迪.199 3年12月30日,一封来自美国的传真轰动了中国矿业大学校园.“胡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伦来  王祎茉  任雪萍 《资源科学》2014,36(11):2299-2306
本文以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建立了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的多情景模拟方法,将废弃矿区土地复垦划分为不进行复垦、以耕地复垦为主、以耕地及林地综合方式复垦、以林地复垦为主等4种情景,并以安徽省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为例证测算这4种不同复垦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值分别为5.21亿元、309.16亿元、311.59亿元、343.69亿元,说明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不同情景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复垦后土地的生态效益均优于不复垦的生态效益,且以林地为主要复垦方式获得的生态效益最佳;复垦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值均为正,说明复垦产生的生态价值高于其投入成本。  相似文献   

16.
胡向阳 《科技风》2014,(18):56-56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对煤炭进行开采的时候,也造成了严重的地面塌陷问题,给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各种整治模式,结合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疗量的理论研究,对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首先从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理论研究入手,掌握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接着以相关塌陷地的整理模式为依据,对整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提出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某铁矿的各复垦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技术和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各复垦单元的特点和条件并综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情况,分析了植被恢复技术和方法在凤城某铁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矿区土地复垦及其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矿区土地复垦的原则、复垦规划及设计,论述复垦过程中有关土壤重构及士壤改良熟化的相关事宜及矿区土地复垦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旨在促进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及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星座图的神木县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金华  刘小玲  张伟 《资源科学》2013,35(12):2412-2417
本研究为土地整治领域引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同时客观确定神木县工矿废弃地的复垦潜力。以陕西省神木县工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年实地调研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后的星座图聚类法计算其复垦潜力并分区,最后在ArcMap中绘制出神木县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神木县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可分为四级:Ⅰ级区潜力值为0.75,Ⅱ级区潜力值在0.46~0.56之间,Ⅲ级区潜力值在0.27~0.38之间,Ⅳ级区潜力值分别为0.18和0.19。研究结论得出应用星座图聚类法研究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潜力直观简便,使潜力等级划分更科学,但要根据研究样点的个数合理确定坐标点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0.
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雷  姜燕  王云凤 《中国科技信息》2011,(23):68+70-68,70
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的复垦可以实现废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建设用地与农业土地资源增减挂钩,改善矿区环境的重要渠道。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废弃地由于历史原因,长期闲置、荒芜而成了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对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的形成过程、复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该以《土地复垦条件》颁布为契机,认真做好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解决好在复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复垦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