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汉是赋论的发轫期。由于受经学这个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两汉赋论必然会打上经学的烙印。春特点是:一、赋、《诗》结缘,为赋体注入“经学”血统。二、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赋的“讽谏”功能。三“站在经学立场上,评价赋家和赋体。四、受墨守成规的经学思想左右,扬雄提出摹似赋论。  相似文献   

2.
两汉之世,赋、诗与经学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汉人重经,诗经学因之兴起,结果带来诗歌创作的萎缩;汉人好赋,赋文学因之大盛,却付出汉诗衰退的代价。经学之士鄙薄辞赋,又往往技痒,时有所作;赋家属文,惟恐干犯经学,却常常受到后者的攻击。经学家竭力想以自己的文学观规范赋家的创作,汉赋因之受到许多消极的影响;但赋家  相似文献   

3.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初藩府赋家心系一统王权,与儒学暗合。武宣时期,赋家为摆脱倡优地位努力向经学之士看齐。元成时期,赋家以赋进行政治批判,完成与经学家的合一。哀平时期,赋家渐渐疏离经学,转向自我内心。赋家在对经学的迎合与对抗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5.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讽颂赋传名,它的兴盛促进了两汉其他赋的的发展,在与其他流向的赋并驾齐驱中,显现出独自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在赋体文学中,艳情一支最早萌芽于楚辞,而在两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两汉时期,在司马相如等一流赋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对艳情题材有所涉及,产生了《美人赋》等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8.
汉赋是两汉文学主流,创作的繁荣带动了汉赋批评的兴起。汉人赋论尽管只是汉赋研究的起步,却已具备比较鲜明的特征:依经立义的批评标准;全面细致的批评内容;准确精到的批评结论。两汉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价值的理论收获之一,对后世的汉赋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梁初经学的发展与粱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武帝极高的经学素养和帝王身份成为推动经学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发展经学粱武帝采取了发展官、私学教育,重视提拔儒士,由上而下带动习经之风等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梁初经学得以复兴并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学风开放,综汇多家;其次,治经方法上,由两汉训诂发展为义疏体,成为训诂学上的一大变迁;再次,礼学研究成绩突出。可以说,梁武帝对梁初经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成为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并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仅就汉代经学与学校教育的结缘问题,作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陈述具有两种涵义,其一为当事人基于诉讼主体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其二为当事人基于证据方法之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前者为意的表示,性质上属于观念通知,后者为知的表示,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由于两种当事人陈述涵义、功能及性质有别,故应适用不同的制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几十年来史学界已有定论,即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主观上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内部就国共两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性质的认识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观原因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现代化社会启蒙的过程和特点,来解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当下云南高寒山区启蒙思想的缺失和失败,直射出文学创作中责任和良知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先锋人物,也是位叙事大师,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技巧,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小说的各个环节中,为整个叙事服务.从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可以寻找出其聚焦变换的现象,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综合启发,评价开拓”教法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优化的标准,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提出了该教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予于了实施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的法律,要求我们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应从多视野的角度出发,分析与把握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文学是法律的传承手段,文学是法律正义的张扬者等方面分析文学的法律价值,以求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