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像毛泽东同志等许多革命领袖一样,也是从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开始的。他对新闻工作十分重视,十分关心,有其独特视角,他的新闻主张也有其独创性。邓小平编辑《少年》和《赤光》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邓小平就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中共旅欧支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少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少年》采用轮流编辑的方法,共出版了13期。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4,(9):48-48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深情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共江西省委联合摄制的六集理论文献片《小平您好》自8月6日在江西卫视黄金时间播出以来,受到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部文献片共六集:《关山万里行》《人民是母亲》《让人民高兴》《春风化雨露》《真情天地行》《丰碑在民心》,每集25分钟。全片生动展示了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真挚情感,充分表达了江西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无比热爱和全国各族群众对小平的深切怀念。随着该片的成功播出,江西电视台又组织录制了一台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主…  相似文献   

3.
《吉林日报》的名字是1947年3月1日启用的,它的前身叫《人民日报》。毛泽东第一次题写报头是1950年4月。当时吉林省总工会主席肖靖同志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讨论工会法(草案)会议,老社长石果同志把此事托付与他说:“你这次去北京开会,如能见到毛主席,请毛主席给咱们《吉林日报》题写个报头。”肖靖同志欣然接受了这个  相似文献   

4.
江河呜咽,大地同悲。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新闻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作为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的老新闻工作者,回忆起小平同志对新闻工作的支持,对新闻工作者的爱护,更是心绪难平,追思无限。2月24日上午,本刊举行座谈会,深切缅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的部分老新闻工作者在会上动情地追忆一件件往事,述说他(她)们对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情。彭雨:小平同志永远离开我们,我感到很悲痛。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他对西南局机关报──…  相似文献   

5.
于洪海 《新闻窗》2007,(1):99-100
《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同志,191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至死。  相似文献   

6.
清晨,低的哀乐声里传来一个噩耗: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这些天来,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往事又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1949年秋,我从《晋绥日报》抽调出来,随刘邓大军挺进西南。重庆解放后,我作为《新华日报》城市组的负责人,曾在小平同志的住处大溪别墅多次参加过由他主持的会议,聆听过他的教诲和对一些大事的决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代伟人,小平同志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在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最初岁月就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油盐柴米和第一架飞机1949年12月底的一天,我按照通知,来到大溪别墅的一间小会…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江西省委联合摄制的6集文献电视片《小平您好》,8月4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了看片座谈会。 首都理论界、党史界的专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以及小平同志的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百余人出席了看片座谈会。该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部生动展示邓小平与  相似文献   

8.
提高素质做好服务不负期望──写在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十周年前夕李琴信息业:由此起步1984年9月1日上午,《经济参考报》编辑部内一片沸腾,同志们争相观看小平同志题词: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兴奋得无以复加。“一定要完成小平同志交给我...  相似文献   

9.
对每一个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来说,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同志植树,是我终生难忘的。2月20日凌晨,噩耗传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沉痛的哀乐声中呆呆地坐着、坐着,第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情景,一下涌现在眼前,格外清晰…… 那是1985年的初春,小平同志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已经连续5年以一个北京公民的身份参加首都的绿化植树活动,而《北京日报》的报道,一直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一篇电讯的说明李庄《中国记者》1994年第10期刊登访问记《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以下简称《一》文),介绍新华社1946年10月7日广播的一篇电讯的采写情况,说这篇电讯由邓小平同志口述,随刘(伯承)、邓(小平)...  相似文献   

11.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12.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摄制了六集电视文献片《小平您好》,我局与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视台共同担负承制任务。当时全国有二十多家电视台都在拍摄纪念小平同志的电视片,我们为什么也拍这部电视文献片,并将其作为我省申报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项目,这是有深刻原因的。拍摄纪念小平的电视文献片,第一是基于我们对小平同志历史地位的认识。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如果说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那么是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全国人民都对小平同志怀有崇敬的、真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25日,召开了《兰台内外》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杂志社的全体同志、在杂志社工作过的同志以及局馆相关处室负责同志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省档案局副局长崔永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代表省档案局党组,对《兰台内外》创刊30周年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4.
王中 《新闻窗》2005,(1):49-49
1980年11月14日,贵州日报《文摘》出第一期试刊,至年底共出7期。当时参与《文摘》工作的王保民同志,把这几期试刊通过邮寄,向我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求教,请他给予指点。他很快回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见解,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对办好《文摘》还是有帮助的。王中教授已于1994年病逝。刚刚过去的2004年,适逢其诞辰90周年、逝世10周年,现发表此信,作为本刊对这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的怀念。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5.
5月23日,我参加省档案局组织的卞峰煜同志事迹调查组,到绍兴了解情况,与有关人员座谈;又先后陪同《中国档案报》记者、《中国档案》杂志记者赴绍兴采访。那些日子里,我从同志们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闪动的泪光里,感受着卞峰煜的开拓、敬业和为民;从卞局长的轻声慢语、坚毅神情和灿烂笑容里,感受着他的真诚、坚韧和乐观,我慢慢走近他,一点点了解他,由衷地钦佩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萨空了同志的一生是献身于革命的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事业的一生。他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成都,蒙族。五岁时随父迁回北京。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先后任《北京晚报》《世界日报》编辑、记者,《世界画报》总编辑,其后在民国学院新闻系、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学课程。1935年赴上海参加《立报》编辑工作,后任该报总编辑兼经理。  相似文献   

17.
我和陈仲雍同志同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直到我年届花甲时才有缘和他相识。1988年初夏,时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边春光同志,召集北京出版界的一些同志开会,研究《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案。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只有一位我没有见过,听别人介绍,才知道他叫陈仲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18.
《新上海档案》2006,(9):12-12
[本刊讯]:2006年9月5日,市档案局(馆)期刊编辑部召开了由19个区县档案局(馆)局(馆)长参加的《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2006年通联工作会议。会议由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兼《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主编仓大放主持,市档案局(馆)局(馆)长兼《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两刊编委会主任吴辰到会并讲话。此前,8月28日,期刊编辑部还召开了由部分市级机关、大型控股集团、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2006年通联工作会议.仓大放同志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9.
(一)1988年,是我工作中遇到困难最大的一年。1987年8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十二届第352次会议讨论了红旗杂志领导班子问题,并通过了《中央组织部关于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调整的请示》。会后,发了中共中央犤1987犦128号、132号文件:同意熊复同志辞去红旗杂志社总编辑职务,红旗杂志社的工作暂由副总编辑苏星同志主持;免去马仲扬同志副总编辑职务、免去林肖硖同志的顾问职务。这件事我丝毫没有精神准备,恐怕熊复也没有精神准备。这样,实际上《红旗》已经没有领导班子了,由我一个人负责了。当时外面正盛传《…  相似文献   

20.
2009年2月26日,我到新闻出版总署参加《中国出版通史》出版座谈会时,惊悉王益同志已于25日晨病逝,深感悲痛。看到会场上陈列的一大摞每套九卷的《中国出版通史》,我的脑海中清晰地记起王益同志2001年2月19日出席《中国出版通史》第一次编撰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情景。他说:“出版史要强调研究,不能是资料的堆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