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如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活,就能增强文字表达力,使标题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更吸引读者。 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成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地吐痰,不注意公共卫生之人。《切莫见利忘艺)(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改“义”为“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文艺团体只顾赚钱,不顾艺术质量的倾向。还有如《恭喜发“才”)(198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就地取“才”》(198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报道,不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调查报告、记者来信等,经常引用成语。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练、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体,可以增强文字的表达力,使新闻报道写得更深刻、更生动,还富有一定的文采。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而且数量又很大。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成语词典》,就收录成语六千八百多条。广东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3.
每天阅读报纸,常会见到此类报道:“我市十大新闻人物呼之欲出”“奥运会大名单呼之欲出”“XX体制改革呼之欲出”……我们知道,成语作为一种长期沿习,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已经约定俗成,是汉语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在新闻报道中,为了简洁明快地传播新闻信息,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无可厚非。但切忌不顾成语的实际含义而盲目使用。如前面提到的几条新闻标题,成语“呼之欲出”的使用就值得商榷。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呼之欲出”一词出自北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欲出”。后来就以“呼之欲出”形容画像栩栩如…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杂志2006年2月号上刊发李磊明写的有关省级卫视特色频道建设的文章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一部《霍元甲》,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就能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在这里“万人空巷”成语的使用很不恰当。成语“万人空巷”是指为了庆祝或欢迎,人们从家巷中出来了,是形容家家户户的人都到大街上或指定场所欢庆的盛况。可是李磊明的文章是电视节目好,吸引人们都回家收看,巷子没人了。这种情况用“万人空巷”成语来形容显然是不妥的。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成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简洁生…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我在一张小报上见到一幅漫画:画面左边一只痰盂,右边站着个青年,他远远地朝痰盂吐去一口痰。因距离太远,痰落在离痰盂一尺多的地上。标题是:《心有“盂”而力不足》。我对作者这则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标题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是一句常用成语,被他这么一“活用”,变得异常诙谐,妙趣横生,寓卫  相似文献   

6.
近日处理稿件发现,“源远流长”在一些稿件中被错写成“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是个成语,成语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因为成语是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相似文献   

7.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一期登载的周惠东同志《“兼收并蓄”是藏书建设的重要方法》一文(下面简称《方法》),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兼收并蓄”本质含义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兼收并蓄”原作“俱收并蓄”,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是“一律收藏储存”,以后,这个成语演变成“兼收并蓄”,清代阮葵生在他的著作《茶余客话》卷十六中就引用了这个成语。虽然“兼收并蓄”取代了“俱收并蓄”,但是,在漫长的一千一百多年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仍然是固定不变的。《方法》一文也肯定了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莫名其妙的是,肯定之后又加上了这么一句:“现在可以解释为,多  相似文献   

9.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的建筑材料中,有千千万万个词,还有许许多多熟语。在熟语中有成千上万成语。成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选用成语,可以收到简洁凝炼、鲜明有力、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说得好、写得好不再是应付考试的需要,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了。”但是社会上使用语言文字的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成语误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误用成语,轻则不能准确表情达意,重则表达了与原意相反的意思,甚至与原意风马牛不相及而贻笑大方。下面仅就成语误用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对读者在正确运用成语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翻阅报纸,常常发现有人将成语“蝇营狗苟”写成“营营苟苟”或“蝇蝇苟苟”。 比如说吧:“它使一些人营营苟苟,使一些人盲目放纵。”(《中华老年报》1995.11.30第3版) “所谓文人,是那些充满流浪意识的人,是那些不愿把有限生命托付给蝇蝇苟苟、无穷纷争的人。”(《保定市报经济扩大版》1995.7.6第4版) 如此常用的成语,为什么竟被误写得一塌糊涂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谐音之故吧。循音写来,至于字形、字义以及成语  相似文献   

11.
成语含义深刻、概括力强,有的还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因而,恰当地引用或活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会使新闻标题简洁明快,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常见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单独引用一个成语为题。能够单独引用制题的成语大都是意义完整、寓意深刻的成语,一般不需要加修饰成份。可以说,一条成语就是一则标题。比如《锦州日报》(1985年7月19日),通讯标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在一些文章中使用成语时,往往出现错别字。例如:今年第7期,题为《我说“我”》一文中有“凭心而论”;去年第3期,题为《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一文中有“哲理名言”;同期题为《闲心耐心细心》一文中有“唾手可为”。以上三例中的“凭、哲、为”均为别字。正确的写法应分别为“平”、“至”、“得”。  相似文献   

13.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来的意思和以后演变、借喻的意思就不尽相同。所以,成语虽然不能乱改,但“巧改”一下为自己所撰之文服务,或反其意而用之,或换其意而用之,只要用之得当,又何尝不可。不过,在改动或换用之处,必须打上引号,以示借用,区别乱改。有时用得巧,不仅表达清楚,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增添文采,饶有风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有一幅批评某些邮电职工任意抽拆报刊阅读,以致经常缺报短刊,损害读者利益的漫画,命题为《近水楼台先得“阅”》,  相似文献   

1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25):47-50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直沿用下来的意义完整、形式简洁、结构定型、表现力强的固定词组。在语言表达中适度地、正确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为一本成语词典的题词中所说,"成语之妙,在于运用"。而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是全面正确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南辕北辙。目前误用成语的现象相当严重,误  相似文献   

15.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  相似文献   

16.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17.
所渭“翻新标题”,指的是作者从新闻的具体内容出发,选择人们熟悉的成语、俗语、格言、诗词名句等,巧妙地运用引用、仿拟等修辞手段制成的标题。“翻”得恰到好处,能使标题更加精练,生动、深刻,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这样的标题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浏览近年来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翻新标题”确不少见。其中,也不乏象《春风熏得远客醉,错把店家当自家》、《人无笑脸休开店》、《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等精彩而成功的“翻新标题”。  相似文献   

18.
南京新街口的一块电子显示广告牌上写道:“××牌淋浴热水器让您随心所‘浴’。”将成语随心所欲的“欲”改为“浴”,作为幽默别致的广告,使人难忘,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5月25日现代人报四版)。人们不笑它有白字,只会赞其独具匠心。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虽有定型的特点,也不可理解为一成不变。如“揠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其中的“揠”,意即拔,此成语也作“拔苗助长”。这是公认的。 文章中使用成语,可收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之效。但决定用其一成语时,先要弄清其含义,是那几个字组  相似文献   

19.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20.
常见报刊上对贬义成语褒用、褒义成语贬用的情况。如2001年6月13日《燕赵都市报》14版上的“辽宁教育出版社这一套书选题虽佳,编辑水准却甚差……尤其是古代系列,很多书被‘搞’得不忍卒读,唐突古人,一至于此”,便是褒义成语贬用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