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褚沙舟 《新闻世界》2010,(6):157-158
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征是要揭露事实的真相,但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其时效性比之网络传播要滞后一些。因此调查性报道应以网络传播的重要信息为"由头",借鉴和利用网络传播为调查性报道服务,履行调查性报道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网络谣言因此层出不穷,给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社会管理是社会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立足媒介传播规律及案例,阐释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并据此提出在社会管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性路径、源头性路径、基础性路径和自省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媒体也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媒的诞生,以其几何级增长的信息量,广泛的传播范围和迅捷的传播速度为记者调查采访提供了便利,也为调查性报道带来一场变革。本文试以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为例,浅议网络时代下调查性报道所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吴孟春 《东南传播》2023,(2):143-145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导向对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产生影响。为杜绝虚假错误的网络信息产生负面的社会舆论影响,进而增加民众的焦虑感与恐慌感,在各类新闻事件报道时,应当紧扣融媒体发展规律,尊重新闻事实,对调查性报道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使得调查性报道发挥出一定的舆论引导力。本文试图通过《帮帮团》几篇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从工作创新对策、传播形式、调查采访方法等方面,浅析探讨融媒体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工作困境和工作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微信平台传播中,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气,成为媒体组织提升影响力、获取核心受众的手段。在微信公众号传播的过程中,调查性报道是媒体组织确立"新闻专业性"的重要工具,成为媒体公众号影响力的"增幅器"、确立风格特色的重要的立足点。本研究通过研究利用微信成功传播的调查性报道,挖掘成功传播的报道和传播活动背后的规律,这将有助于媒体公号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也能够促使优质报道的传播更精准有效。此外,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明确微信传播活动给媒体组织和新闻专业所带来的新影响。研究表明,微信显露出更强的"把关"效应,通过对运营资源倾斜、内容题材筛选、文字风格化加强等方面的选择,将调查性报道的呈现逐渐收拢在更小的范围之内,技术对内容的控制更为隐蔽而强烈。  相似文献   

6.
李立广 《新闻通讯》2012,(12):20-22
近年来,媒体的扫黄报道在干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大量扫黄图像被传播.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冲击了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本文对扫黄报道的图像传播状况做了一番网络调查.分析了报道中存在的传播伦理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段勃 《中国编辑》2018,(10):85-9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文体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为样本,分析了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认为调查性报道作品存在大篇幅、碎片化、调查性、逻辑性、平衡性等共同点,同时由于传播观念、新闻体制、传媒规范以及写作传统方面的差异,又导致调查性报道作品在文体、组构和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苏枭 《新闻窗》2014,(6):82-82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调查性报告,以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采访制作的投入之大、对问题深入剖析之深、逻辑缜密、叙事完整、细节充分等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之电视媒体的鲜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使"调查性报告"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本论文以中央电台新闻评论部的调查新闻节目其中一期《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为例,分析电视媒体如何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着眼未来,合作共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社会化已成为时下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社会化而带来媒体传播的新变革,新兴的媒体在传播的交互性与即时性、信息海量性与共享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受众的个性化与社群化方面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的  相似文献   

10.
谭雪 《新闻传播》2010,(3):128-12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体裁,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报道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广播的调查性报道,要发挥特有的声音传播优势,避免没有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劣势,更要求调查记者在采访技巧上下功夫。笔者就此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着眼未来,合作共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社会化已成为时下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社会化而带来媒体传播的新变革,新兴的媒体在传播的交互性与即时性、信息海量性与共享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受众的个性化与社群化方面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徐杰  刘慧 《青年记者》2017,(9):38-39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直线型的传播模式,传受双方的界限逐步模糊,受众的信息自主发布权、网络话语权得以彰显,这对于促进媒体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化媒体在给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尤其在法治新闻报道领域. 近年来,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加强,法治新闻报道备受关注.法治新闻报道提供相关的法治信息,提高了受众的法治意识;也加快了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由于法治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一旦出现报道失范现象就会对社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4):129-130
在网络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传播者代替了传统媒体中专业化的传播者,对于一些社会敏感议题的以“人肉搜索”为主要方式的逼视给报道对象甚至传媒业本身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在网络传播时代规避媒介逼视,建构媒介伦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真相》栏目打出终结网络传言,还原事实真相的旗号,并定位于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正是这个独特的定位,使之从传统调查性报道跃上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前沿。《真相》只追逐已被网络传播的矛盾与冲突,并以影响网络传播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栾轶玫 《视听界》2013,(2):125-125
新技术带来了太大的影响,印刷术导致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带来了超空间传播力,影视技术带来了镜像传播力,网络技术带来了全球传播力,手机技术带来了贴身传播力。在融媒体时代,不能仅靠一支笔、一张纸或一个录音笔、一台摄像机完成深度报道,需要运用更多的智慧与更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社会性、负向性和不可预料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这个时期网络传播信息量大,网络新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及时地发布新闻,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7):226-227
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它给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如何看待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举世瞩目的第27届奥运会上新闻竞争情况来看 ,网络媒体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地位 ,甚至许多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也往往依靠网络。笔者曾做过调查 ,上海人获得奥运会最新比赛结果的渠道除了电视直播外 ,就是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给广播带来福音上海电台本届奥运会报道采用了广播和网络立体交叉报道的形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上海电台从奥运会比赛现场发来的第一手信息。上海电台网站开辟的奥运专栏信息量大(奥运期间共发布信息1200多条) ,形式活泼(有文字、图片、图表 ,还有录音报道)。更重要的是 ,利用互联网传递的录音报道音质之好、…  相似文献   

20.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