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我利用部分早读课的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滋养他们成长.每周学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赏析能力提高,智力获得发展."笔者以为于漪的做法抓住了诗歌教学的根本,把握住了培养鉴赏能力的关键,值得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在开展诗歌专题教学和复习时借鉴.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折腾的语言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的基本范式.且看这几十年,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质"再到"语文素养",从工具论到人文论再到工具论与人文论的所谓统一,核心概念和相关基本范式走马灯似的一个取代另一个.伴随取代,又总是煞有介事地大力推行,导致无止无休的争论与纠缠.这样频繁的动荡与折腾,使语文教学难以步入常轨和正道(正常之道),使教学一线无所适从,质量无从保证.  相似文献   

3.
程少堂 《新课程研究》2015,(4):49-51,48
本文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阐述: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语文味教学法之静态构成及学理依据;语文味教学法各要素之动态组合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校语文教育"究竟应该教"什么样的语文",培养具有"何种言语态度和言语能力"的人,实现"什么价值",是语文教育的本原问题。本原问题不清,是现代语文教育始终处于争议、摇摆之中的根本原因。近十余年来,一些语文教育研究者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思想方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语文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致使语文教育正在失去"信度"。澄清语文教育的本原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立定宗旨,逐步形成教学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担负着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任务,它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艺术情境,披"情"入"理","理"而至"知",由"知"转化为"能",从而让学生在"情""理""知""能"四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呈现出优雅深邃的意境,默默持久的力量,帮助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中能使人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因而,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6.
鲍晨亮 《成才之路》2009,(30):38-39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诗歌教学中的创新设想和做法,努力开掘诗歌创新教学之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文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而诗歌是语文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凝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诗歌教学的重视。本文就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新课程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做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我们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将理论的课堂与实际的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在学习的时候更具有效率。围绕着"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高效策略"做出了一些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几乎占语文总分的1/2,有人据此就说"得作文者得语文",作文更有"天下第一题"之说,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之重。可惜,长久以来,作文教学却一直被语文教师视为畏途,认为是费力多成效少的工作,而作文也成了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如何改变作文"疲软"的现状?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诗歌艺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艺术主要体现于语言的凝练,意象的丰富,主题的含蓄,形式的独特,等等。在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诗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教学凝聚了所有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内容,集形式之美、内涵之美、语言之美等众多美育因素于一体;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语文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领会这种诗歌之美,并将这种诗歌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语文课程有没有必需的语文知识?小学生学语文,应该学哪些语文知识?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需要哪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厘清这些问题,不探寻出语文知识教学的最佳路径,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雾里之花、空中之阁。小学阶段,面对语文知识随文编排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探索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话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展开讨论:"语文现场"板块,聚焦淮安市实  相似文献   

12.
诗歌有三重魅力,感觉的魅力,意象的魅力,语言本身的魅力。三者不可或缺。语文的诗意也同样必须要有这三种魅力。人应该诗意地栖居,而语言是生活与思想的故乡。很难想像我们的语言在诗意丧失殆尽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将是怎样。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了诗意,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使我觉得欣慰与高兴的是,在我们苏州市,有一个很有影响的语文教师,他始终以自己诗意化的语文追求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且,现在他终于拿出了自己这方面的新著。他就是高万祥先生,这本书就是呈现在您面前的《语文的诗意》。高万祥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97-1999年主持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研究",又于2000年出版了科研专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提出了"五岳之美,各异其秀","其美具,其灵异"的观点。[1]这反映了我对"语文树旗"的看法。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或曰"个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树旗",必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实际上,"自成一家"就是"树旗"。于漪说:  相似文献   

14.
侯器 《教学与管理》2000,(10):51-52
语文教学中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 :语文是什么 ?语文教学又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答案不同 ,教学时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 ,终结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 ,其核心是紧紧地依靠课本 ,按教学进度计划授课、布置作业、组织复习、迎接考试 ,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成份 ,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 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 ,文章就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发表感慨 ,说 :“十年的时间 ,两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语文的定义之争延续数十年,仍未达成共识,语文教学也经常被大家批评为高耗低效、问题不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说有许多条,但是有一条却一直未被人们发现,或被忽略。就是缺乏一种“聪明”的、机智的、科学的即合乎规律的“真语文”认识,使之陷入一种随意的、粗放的、  相似文献   

16.
童立新 《现代语文》2007,(7):99-100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给一度迷茫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语文教学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涌现了一大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形成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新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似乎有矫枉过正之感觉,值得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反思。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古诗教学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尤其如此。"七分诗三分读",这个"读"就是指朗读,可见在古诗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诗的重要渠道,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充分品味古诗的语言,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为古诗中的情感感染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很好发挥诗歌抒情、审美的艺术功能。所以,应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朗读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郭初阳的同龄人,我们的书架上站立着可以归为同类气质的精神隐私,作为曾经的语文教育的闯将、后来的战士、现在的逃兵,反复观摩这个典型性课堂,觉得有话想说。从2009年始,长三角地区的语文教育界开始热议两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与此相关,组织了多次以"语文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19.
李星阁 《教育革新》2007,(10):39-39
一、重视诗歌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核和灵魂是其内在的人文性。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使我们的语文课本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诵读诗歌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诗歌中的妙词佳句,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画面,有效的把握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明确诗歌大意。文章从盯"景",浮现画面;品"情",陶冶情操;挖"眼",提纲挈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巧抓妙词佳句,品味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