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何说记者这个职业是青春饭之所以说记者这个职业是青春饭,首先是因为做记者需要体力.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体制下,记者这个职业尤其是青春饭.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我:“如果你不当兵、没考上军校、又没当上记者,今天会干什么?”我回答:“种麦子种玉米,虽然不会写这么多报道,但种出来的粮食至少有几十吨。”我来自农村,有这个自信。种田很辛苦,采访也很辛苦,此辛苦与彼辛苦、此汗水与彼汗水,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必须付出的职业成本。当  相似文献   

3.
赵: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观点吓了我一跳。作者竟然将记者与IT业程序员、促销员等一起归入到吃“青春饭”的人中!当然,作者也有解释,此“青春饭”并非那种靠脸蛋、年龄吃饭的“青春饭”,而是指对体力、精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  相似文献   

4.
军事记者是个苦差事 当记者,特别是当军事记者,别人看着很风光,其实是个苦差事,但你只要喜欢这个职业,尽心尽力去干,就能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品味甘苦的同时,享受到无穷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七年之痒”,指的是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婚姻容易出现“七年之痒”那样,新闻记者也常常饱受职业瓶颈的困扰。有人说,现在媒体是“70”“80”后的天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年轻,有活力,充满着新闻激情。而许多中年的新闻记者开始步入“记者是吃青春饭的”怪圈,普遍出现危机感。  相似文献   

6.
有人统计过,世界上有多少多少名作家曾当过记者。于是,从我提笔写小说那天起,便有人鼓励我:记者改行当作家有杂交优势——两者所长加到一起不得了,一些没当过记者的作家,非败在你手下不可! 水稻、玉米都有杂交优势。我很想通过我的身体力行,能确实证明记者改行当作家拥有杂交优势,是一条公理,一条法则,一条铁的  相似文献   

7.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8.
陈俊 《青年记者》2010,(12):23-24
从学生到记者,这个身份的转变,一般会使刚刚进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拥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记者接触的行业、人物多,看到的新事物、大场面多。但当年轻记者入行一段时间后,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做生意赚了钱,或者在单位升了职,可能会在心里产生不平衡。因此,在选择和从事记者这个职业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0.
孔军强 《青年记者》2016,(31):41-42
我失聪后,没想到会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因此考大学的时候,我选的是果树专业.知道自己耳聋,就早点为自己做人生规划,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当一名果农.回想走过的路,我也吃惊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记者.许多人问我聋人能否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我说一切皆有可能,命运掌握在你手中.  相似文献   

11.
□穿上这身军装,走到哪里都是战场。□记者这个职业最经不起老,生理的老好理解,心理的老易漠视。□最该激动的年龄激动不起来.也就别指望难再激动的年龄激动起来。□年轻记者要想得很远,也不要想得太远。□年轻态是一种好心态。□年轻的触角永远是张着的,年轻的状态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几位同行同我说起当记者的“运动轨迹”:头三年当记者,从报社里冲进冲出,走起路来像鲳条鱼射箭,采写的稿件一篇好过一篇;三年过后,便只孵在办公室里,电话打进打出,走路慢得像老牛背纤,采写的稿件一篇不如一篇。所以,在某些人的眼里,新闻工作是份“青春饭”,干了几年,道儿越干越老,劲道越干越小。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运动轨迹”却并不起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这个新闻业急剧变化的时刻,严肃认真地思考记者职业更显价值。离开或留下,只是不同的选择,不存在对错。然而,对于留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否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很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才能静心前行。本文点出了记者职业在当前遭遇困境的几个关键问题,有助于年轻记者正视内心,建立职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锦,新华社高级记者,他提出的“九间棚精神”、“双星道路”与“兴福现象”都受到中央负责同志的肯定与赞扬,并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杨:你是山东省新闻界被评为主任记者和高级记者中最年轻的人。听说你在九十年代抓出几个大典型.特别是沂蒙山区的九间棚村.成为当时在全党最有影响的典型.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抓出这个典型的。李:这个典型首先是沂蒙山区九间棚村群众的创造.其次是从党中央到基层组织的重视.我作为新闻记者主要起了调查研究.提供重要观点与事实材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看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觉得有点怪,傍“大款”不是某些年轻女子的事吗,记者也傍“大款”?不错,傍“大款”的记者确有人在。 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女子,不嫁年貌相当的小伙子,偏要跟个差不多可以做她父亲的“阔佬”结婚,甚至宁可当个“地下夫人”,或者不清不白地做老板的所谓“秘书”。  相似文献   

16.
初入新闻之门的年轻同志,怎样才能上路快些?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求得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里面,既蕴含着许多老记者、老编辑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也包括着年轻同志应该知道、值得注意的道理—怎样做一个党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要克服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初做记者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同志,最容易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在他看来,要当好记者,最最重要的是笔杆子;只要笔头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对于当好记者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光是笔头子硬,是当不好记者的,这也是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了的。新记者要想很快入门,较快上路,首先要克服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我  相似文献   

17.
杨波 《新闻实践》2010,(11):13-16
在很多人眼里,和别的职业比起来,记者“能量”很大,只要你想找谁,没有不认识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种看似平起平坐的姿态下,记者确实比普通人更容易进出一些场所,接近一些高端。由于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性,记者常常为人所惧,容易受到大家的阿谀奉承。当“收入不高,地位尚可”这样的职业认知,成为不少记者的共识时,一些记者在处理人脉关系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丧失自我,为人脉所累,进而做出一些违反本意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是什么吸引这么多的年轻人进入新闻行业?是什么支撑他们坚持这个职业?又是什么迫使他们离开这个爱恨交加的行业?因首先报道"三鹿奶粉事件"而为大家熟知的简光洲如是作答——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把这句形容婚姻的名言放在记者这个行业,也同样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9.
什么人可以当记者呢?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尽相同。有人做了形象地概括: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你没有看到没想到,那么你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也看到了想到了,你便能当记者;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你看到了想到了,你能成为好记者。这个命题说的就是记者素养问题。在当今各种媒介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党报作为传统媒体的优势越来越小,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升党报的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时时需要谨慎,保持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添乱,为读者添烦恼,为单位添官司,为自己添麻烦。记者职业在社会上是无需地位的,有新闻你就采访,深入调查,没有新闻你就研究,挖掘,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着采集花粉酿蜜。如果你把当记者当成就是当大爷,处处有车接车送,有人花天酒地地请客,有人陪着采访,这就不是记者所为了,而是堂堂达官贵人的所做所为了,只能距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远,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记者需要博学,知识面宽,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头脑要灵活,时刻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