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燕 《广西教育》2014,(29):100-100
正"言意兼得"之"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所谓"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及内在言语素材,它是文本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言意兼得"就是要通过深入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有效言语因素,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运用组块,以利于迁移运用。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议论文特有的言语形式,形成自觉探索实践思想指导行为,进而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  相似文献   

4.
<正>1."言意共生"中的"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肉,是具体形象的,是有声有色的,具化为词、句、段、篇的构架方式;二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关涉词、句、段,篇的材料内容。"生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通过阅读"文意"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2."言意共生"中的"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其表达形式。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言"的理解与品味,在遣词造句、多样朗读、想象联想、亲历体验中感受文本的言语秘妙,使学生渐入文"意"之中,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思想内容,又要聚焦语言形式。"言意兼得"是本色语文的必然,它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目标追求。在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首先让学生潜心会文,寻找"语文味"的材料,可以抓住生字的文化内涵,寻找词语的内在规律,推敲文本的言语形式,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其次,教师要进行巧妙设计,烹调"语文味"的佳肴,可以采用对比、想象、诵读、仿写等方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沈荣 《教学与管理》2012,(17):50-51
所谓"三得",是指得意、得言、得法。"意",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阅读教学中的"得意",笼统地说,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也即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容。把"得意"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没有问题,因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12.
<正>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一、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忽视言语形式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是单纯理解课文内容,得"意"忘"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阅读教学中,人们总是将理解课文内容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甚至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目标.时值课改十年后的今天,许多教师仍然未能走出得"意"忘"言"这一误区.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完全忽视言语表达形式,教与学的主要时间、精力、活动等全都耗在"言语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15.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在语文语篇教学中,必须既重视言语,又重视语用,努力做到"言意共生"。过去,我们对语文语篇的解读往往采用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即文本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等,这种对课文的语篇解读往往是"模式化"的"唯心论"。真正的语文语篇解读,应当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感觉、原初印象。直面学生的经验,直面学生的生活,是语文语篇教学的应有向度。  相似文献   

18.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借助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张扬的个性、师生间默契的实践历练,让学生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呈现表达的智慧,使其拥有智慧语言. 一、教师解读文本,拥有文化底蕴 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它需要教师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言语智慧来熏陶、感染、影响学生.但并不是说只要拥有文化底蕴,就能培植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借助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张扬的个性、师生间默契的实践历练,让学生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呈现表达的智慧,使其拥有智慧语言。一、教师解读文本,拥有文化底蕴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