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要准确掌握文化自信构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警惕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复古主义误区。文化复古主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中国文化的全部,羁绊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同时它盲目抵制外来文化,引发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文化自信构建应以习近平中华文化观为指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手段相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与时俱进,从而实现文化自信的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表明了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和决心,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文化自豪感,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更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助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人的根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高校应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繁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文化自信培养路径建构,对提高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增添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5.
文化兴,则国家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村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优秀传统文化也以其特质在农村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理念,它深深扎根于文化自信,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来源,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全球化的复杂形势,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重重困境,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有二,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和中国化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可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进程。针对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一方面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扎实推进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坚定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的重要文化使命,亦是反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引擎。文章以百色学院博物馆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与访谈法,对高校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进行调查,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打造“云展览”,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增强文化实践活动效能,组建文化传承志愿团队,拓展宣传途径等优化策略,以期进一步激发高校博物馆传承活力,坚定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指导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而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架起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着学科思想方法。以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为例。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根。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共富、天人合一等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更有深度、厚度,引导中华民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贺治宏 《天津教育》2023,(13):109-110
<正>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乡土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个平台传承这些地域性非遗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遗传承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深度学习,打通学生从“知识”到“素养”再到“技能”的通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寓教于游,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不断蔓延,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其主要成因,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包装华丽造成精神迷惑,传播便捷助推思想混乱,教育滞后导致育人真空,阅历浅薄引发判别模糊。为此,高校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摧毁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以科学的历史观教育为主导,增进大学生党史国情的认知;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引导,营造清风气正的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寓意深远。要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是支撑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蕴含类型丰富、内涵深刻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价值,是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挖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需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其文化内涵、精神特质转化为滋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沃土,让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增长见识,塑造讲仁爱、守诚信、  相似文献   

16.
陈芳芳 《教师》2023,(24):9-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弘扬下去,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耦合。文章主要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更有利于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该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灵魂和根基,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备受关注。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珍贵的价值观念和智慧,对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深入剖析其在学生价值观念传承与培养、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19.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评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新时代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在于立足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0.
“四个讲清楚”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论述了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四个方面内容。“四个讲清楚”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和道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以提高文化自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觉,领会“三个独特”以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