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误原文】我读《红楼梦》一考生从认识字起,我就抱着一本大字典啃《红楼梦》。爸爸深知,女孩儿家对《红楼梦》有种天生的迷恋,因而这本书成了惟一一本经爸爸许可,初中前就可看的“禁书”。小时候,还幻想着能有林妹妹那样的才情与灵秀,长大后,才知在爸爸疼妈妈爱、快乐单纯中生活的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林妹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美好的,遇到有人问我,金陵十二钗中最喜欢谁,我总是笑而不答,结果对方总会说“:你一定喜欢林黛玉。”是的,我一直喜欢林黛玉,甚至认为她是爱使小性子的美人。(黛玉之美,美在何处呢?也许是一种人性之…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整理成《红楼梦》这本书,但他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红楼梦》里写的是真人真事,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本文对《红楼梦》原作者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对于《红楼梦》,我们并不陌生。初次读它的时候,我还太小,对其中的爱、恨、情、愁,还不懂。记得当时的我,为林黛玉的死哭上了好几天,甚至痛骂作者没有人情味,于是它被冷落在书架上,好久好久。现在我长大了,重新拾起这本书,再来感受一次其中的每个故事,我慢慢觉得——黛玉的死是最好的结局。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表  相似文献   

4.
即将问世的邹光椿《红楼梦华》,系作者钻研《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数十年的结晶。作者对《红》情有独钟,痴读、痴讲(开讲座)、痴写痴评三十年。本书下篇集中评论《红》修辞艺术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上篇《历年文论》,选题新颖独到,既能从修辞学视角中一般人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又能抓住与修辞学密切相关的语体学、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视角切入,多有发人所未发之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让我们不读这本书。  相似文献   

6.
逄敏 《山东教育》2020,(10):39-39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文学地位举足轻重。我从2017年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鹏鹏哥哥读红楼”,从连环画入手,尝试着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几年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出现了一批小“红楼迷”。在阅读推进的过程中,有时我也会思考:小学生阅读《红楼梦》到底会有哪些收获呢?深入了解后,我发现随着阅读的进展,学生们更多的还是对小说情节感兴趣。如果只是这样,那阅读经典名著和读其他的书,甚至看一部电影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红楼梦》这种古典名著在“育人”上的优势该如何体现呢?  相似文献   

7.
读了《鞍山日报》1990年5月30日《秦可卿是自杀吗》一文,也想谈谈秦可卿之死。秦氏是《红楼梦》中“似乎重要却没有写得完整的人物”(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秦氏留给人印象稍深的两点是:一、贵族荡妇,二、封建家族中清醒的少奶奶。 秦氏本养生堂的孤儿,寒儒薄宦秦邦业抱养了她,长大后“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与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 作为语文新课标必读篇目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不朽的古典作品.在课本必修三中,有教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和名著导读《红楼梦》.为此,我在精讲《林黛玉进贾府》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学习,采用课堂点拨和课下泛读的方式,让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学习《红楼梦》,并逐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他看到的是慈悲。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少年不识愁滋味。初中的我按捺不住对名著的好奇,买了《红楼梦》来读,那时候只是心疼林黛玉贾宝玉无果的爱情,许多情节读过也忘记了,大概记得那几位重要人物的性格,也没有自己的偏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学阶段的《红楼梦》导读教学提出了六点建议:抓住《红楼梦》前五回象征、隐喻的手法;抓住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抓住主要人物这一条经线;抓住对比这一种写作手法;抓好活动促读的教学方法;用好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这本书。  相似文献   

11.
许多有意欣赏中国古典小说的青年朋友,都特别钟情于《红楼梦》,但读“红”也是一门学问。怎么看?如何看?文学家周汝昌先生为此谈了自己的见解。 不少读者向我提问过:想好生研读《红楼梦》,只不知应取哪种本子最为相宜——读来惬心,引来可  相似文献   

12.
细细算来,读《红楼梦》已经不下五次,其间零零散散地读,则更多. 四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红楼梦》.书皮是梅红色的,“红楼梦”三个字就突显在那上面.拿在手上,感觉书本散发出阵阵古朴的气息,便觉得,那三个字,是我见过的最神秘、最充满古韵的字了,同时还觉得它们隐隐散发出淡淡的悲戚.我的心告诉我,在这动人的名字之下,定有更加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谈起阅读,我总是首先想到《红楼梦》。它大概会是我一生最爱的书吧。从12岁初入红楼之梦起,至今还没从中醒来。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真正了解,是从读《红楼梦》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它总是伴随着一些颇为迂腐的封建传统思想,比如过度的孝道、迷信、巫术崇拜等等。然而,《红楼梦》为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相似文献   

14.
1986年,当我前往皖南名校宣城中学任教时,我没有想到这所学校将成为我事业发展的温床;我更没有想到,一部《红楼梦》居然成为助我飞翔的羽翼。受从宣城中学走出去的红学家白盾(吴文汇)先生的影响,任教之初的我便开始钻研起《红楼梦》来。我邮购了自创刊号起的各期《红楼梦学刊》,我四处搜集与“红学”有关的图书乃至器物。我细细品读“红楼”,记下点滴体会与感受。那是一段何其幸福的时光啊!大约有六七年吧,一个人在学校那间偏踞东北一隅的老式瓦房里静静读书,发黄的卷页与橘黄的灯光在我眼前交织成一片宁静而惬意的风景。一、冒险的尝试1991…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读者朋友: 细心的你一定已经发现,《海外英语》从04年第一期开始增添了一个知识性栏目“红楼梦翻译趣谈”,主持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维青老师。这个栏目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译介为切入点,比照原著,分析英语译本的特色,深入浅出。喜爱《红楼梦》、喜爱英语、喜爱翻译的朋友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即便是国际上,《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很强影响了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正是因为《红楼梦》所具有的自身魅力和艺术成就,它被演绎出了多个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例如:最为金典的1987版《红楼梦》、2010版的《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这一定的差异,但这同时也反应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詹丹 《语文学习》2020,(4):14-19
关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我曾经撰写过阅读的选择性问题,属于“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属于阅读策略,在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生钟情于《红楼梦》,反复阅读、品赏,多次说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并从不同视角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与评论,高度赞扬了这部杰作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该文从当作历史读、鉴赏与批评、实践中借鉴等方面,阐述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方法论意义。认为毛泽东是两百多年前曹雪芹的真正知音,他的见解与评论,提示了《红楼梦》的宗旨所在,是红学研究领域中独具特色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问题,学术界讨论已久,众说纷纭。但概括说来,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皆出曹雪芹之手,完璧无瑕;另一种则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拙劣不堪。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问世以来,后一种观点几乎成为定论。人云亦云,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也一再重复阐述这种观点。但是,后四十回到底为何人所著?一直困惑着我的心。近些年来,经过仔细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及有关研究资料后,我深深觉得上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四年级时,王黎冰在爸爸"蓄谋已久"的游说下开始接触。"游说"成功,爸爸便为他精心安排读《红楼梦》的步骤。先读著名红学家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品味书中诗词在语言、暗示人物命运方面的绝妙。《红楼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