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胡沫 《福建高教研究》2010,(1):37-40,43
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原生形态,是信仰教育的逻辑表现形式;信仰教育是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坚持知识教育统一于信仰教育的原则,经由知识教育层面上升到信仰教育层面。  相似文献   

2.
现今高校需要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价值教育,依托于思政课方面价值教育培育出更多国家社会真正需求的优秀人才。而思政课实际价值教育其本质上建立在信仰教育以及知识教育两方面,换句话来讲,就是由信仰以及知识两种教育共同形成了价值教育,两者缺一不可而又相辅相成。因此,当前众多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在信仰以及知识两种教育之上展现出思政课内在价值。基于此,就思政课价值教育基础即知识教育展开分析,之后对思政课价值教育高目标即信仰教育进行研究,然后探讨思政课价值教育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升华,最后阐述思政课价值教育从知识向信仰教育升华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需要理论知识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信仰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信仰性的模糊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性质,从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准确把握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优化目标体系,转换教学逻辑,整合方式方法,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4.
知识教育的存在虽然有其合法性,但知识教育模式并非适合所有课程的教学。在知识教育模式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要走出教学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由知识教育转向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教育、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教育有两种展开方式,即形式的价值教育和实质的价值教育。前者属于知识教育范畴,后者属于信仰教育范畴,当然这个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知识教育本身就是在一种信念的预设下进行的,而且知识的接受或改变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确立或调整。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要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起来,而且还要坚持知识统一于信仰、知识教育统一于价值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双重特征。知识性凸显了课程的科学性,表明它是一门传递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课程;思想性凸显了课程的价值性,表明它是一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并致力于将之升华为信仰的育人课程。本文从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具体分析思政教学如何超越过于重视知识教育的问题,探索由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升华的理路。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转变的途径主要包括: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搭建教师“我来教”向学生“我要学”之间的桥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了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转变的手段,认为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转变、途径的转变、手段的转变等多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没有信仰,生命就会迷失方向,良好的信仰教育指导人生发展。没有知识教育,信仰就会缺失基础,就形成不了科学的信仰,良好的知识与信仰的教育,相辅相成,促进人生的正确、健康发展,不仅实现个人梦想,也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姜洁晶 《文教资料》2014,(14):170-171
当前在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脱节、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激发不足、教学资源急需优化、教育对象研究不足等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从四方面入手:优化信仰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优化教学资源;健全信仰教育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0.
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原生形态,是信仰教育的逻辑表现形式;信仰教育是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坚持知识教育统一于信仰教育的原则,经由知识教育层面上升到信仰教育层面。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2.
西方主智主义教育原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智主义是西方近代形成的、以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为主要代表的教育思潮,其生成、演变贯穿于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主智主义产生于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它主张把知识的传授与理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与目的,注重对有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重视研究选择、编制知识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主智主义强调,由于知识与人的认识、道德、审美、信仰等的多方面联系,因而,知识的传授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教育、陶冶、训练,是实施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本途径。主智主义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的种种局限,到20世纪初,主智主义被当作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而遭到尖锐的抨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项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一般而言,知识在教师教育信仰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引导和促进作用。不同知识观的知识内涵和特征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为此,本文从知识观演变,深入分析和阐释知识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提出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4.
智慧教育作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样态,呼唤传统知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然而,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存在3点悖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教学的有限性之悖、知识地位的式微与智慧地位的强化之悖、知识主体的去中心与教学价值取向之悖。为此,立足知识教学的知识论,在知识的本体智慧、意义智慧、生成智慧与实践智慧等智慧属性之上明确“知本蕴智”的知识观。进而提出智慧教育下知识教学彰显智慧意蕴、实现育人价值的变革理路:教学设计聚焦知识理解,从纷繁程式走向精简主线;教学追求关注知识意义,从确定思维走向不确定追求;教学组织促进知识联通,从自主建构走向群智集成;教学旨归指向知识成人,从以知求解到知以至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就是说,教育工作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它不但需要知识,更需要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发展,更需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教育是塑造人之灵魂的工程,教育者必需具备这一基本能力。提高教师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价值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的属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关系的合理评价,其样态表现为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仰。教育情感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意志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动力因素,教育信仰是价值教育智慧的最高追求,三者有机统一于价值教育智慧中。教育知识转化为价值教育智慧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通过构建教育知识的理想形态和运用教育知识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化教育知识为价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8.
知识与信仰的动态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需要。要实现该转变就必须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处理好主导信仰与多样信仰的关系,确立分层次的信仰教育目标,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它面临着诸多挑战:高等教育对高深学问的根本要求、专业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科学主义的质疑、价值中立的要求等,归结起来,其根本矛盾就是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矛盾。以视域融合的方式,有助于实现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与融合。这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教师必须形成自身视域,而且必须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二是尊重学生的视域,建构积极的教与学共同体;三是必须在视域开放中保持批判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在知识教育中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信仰教育中培养法律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信仰体系这三种视域融合途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教育信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并对教育活动的极度尊重和信服,以之为教育行为准则的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它包括教师的生活信仰、专业信仰、学科信仰和学科教学信仰.教师的教育信仰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