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人是镜子     
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幸运与灾祸、善恶与爱憎、生死与美丑,包括他人的一切,都可以用来对比自己,对照自己。人们正是通过不断地和各种各样的人对比、对照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  相似文献   

2.
《巴黎圣母院》里有一个“丑八怪”.开始读到他的时候,十分讨厌他.后来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心里却渐渐地感到‘丑八怪’并不丑,甚至有几分可爱了.人的相貌美丑是天生的,为什么却随着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文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功能。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真伪。从而,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身心和谐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人文教育只有实现了“内化”,即把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人文素养,才能真正起到提高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明分善恶,细辨美丑。健康的情感,可以使人在善恶、美丑、是非面前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抉择,不健康的情感则会驱使人产生违背道德规范的冲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感知、思维、记忆、想像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时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情感的升发过程。因此,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十…  相似文献   

6.
刘均逸 《上海教育》2009,(21):56-57
人文教育源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人文精神源于人本主义。人文思想东西方都有,自古就有,但是集大成、成系统,还是起始于近代西方,此后才延及整个世界。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真伪,揭示人所以为“人”的核心价值,从而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促使人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7.
《余波》这篇短文以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了人们常常忽视的心灵之角的美丑善恶。  相似文献   

8.
论《世说新语》的悲恨美●张子正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总是直接地受他的审美思想的影响。所谓审美趣味,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现实的复杂纷纭的现象得出的美丑善恶等等审美价值所作的评价。一个人的审美趣味,不仅受他的审美思想的影响,又无不烙上时代精神的印记,受到...  相似文献   

9.
人的善恶,不是由美丑来定的。古往今来,蛇蝎美人比比皆是,她们那饱含毒液的舌尖无处不舔,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大到国家政极,小到单位家庭,受美人之害的故事真是罄竹难书。《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其丑无比,生活里的雷锋、孔繁森也不是美男子,然而,他们却都是真正的有口皆碑的善人。人的可爱或可恨,也不是由美丑来决定的,有的人长得很美,而张嘴却满嘴脏话,庸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观念里"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人们一直把外貌看做是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社会也有以外貌的美丑来评论人的审美标准。但在道家的世界里,庄子把许多面目丑陋到了离奇甚至是可怕的形象,塑造成了美的代表。《庄子》一书指出"人之貌有与也",外形并不能妨碍人独立的人格。符合大道规律,拥有自由洒脱  相似文献   

11.
尘衣 《初中生》2011,(5):1-1
有心,就有舞台;心在,舞台才在。咸淡舌知,对错事知,美丑人知,冷暖心知。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又称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一种比较稳定持久的标准体系。它可以确定一个人、一个群体或整个社会选取什么样的生存方式、行为模式或交往准则,以及何以判断是非、好坏、美丑、爱憎。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几乎影响一个人、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所有活动,因此,它必然对特定社会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传统价值观念中对教育影响极为深刻的是重视功名。在我国封建社会,官的地位历来很高。旧中国有三教九流之说。在上九流中,除  相似文献   

13.
人们使用语言有一定的习惯和心理定式,比喻手法的运用也不例外。人们设喻的常规心理定式是以美喻美,以丑喻丑,而老舍作品中常利用本体喻体的美丑错位来构成比喻,使本体喻体之间由于强烈反差而形成不协调,让人感到矛盾可笑,从而产生幽默效果。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化高贵为低贱。有些事物(本体)本来是崇高尊贵的,而作者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审丑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关系是辩证的。人物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有时是对应的。夏洛克毫无疑问是个丑恶的人物,但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看,他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个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又是美的,"审"这个"丑角"在作品中的"美"也同样让人拍案。  相似文献   

15.
我心有主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把尺子,它不能用来量体裁衣,却可用来丈量生活中的美丑善恶。看到这,或许你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就不妨听听我的经历。这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早早赶到汽车站,好不容易盼到南通过来的公交车——605。人们一窝蜂似的挤上前去,我随着人流上了车,总算坐了下来,尽管心情乱糟糟的。  相似文献   

16.
《庄子.德充符》中的残疾人形体丑陋,却心志健全,人格独立,富有魅力。作者描绘、美化这些人物,既是以非理性的方式对世俗所谓正常人的嘲弄,对现实的抗议,对束缚人的自然本性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批判,对人性异化的痛心,也表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从“道”的角度来平等地观照世间的人、事、物,取消是非善恶美丑等观念,解除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对人性的束缚和戕害,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思想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功利观和审美观等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内容。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真伪、雅俗、优劣等总的看法和态度,是衡量人生目的及人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从本质上看,价值观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实践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由于编辑活动是以选择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封建制度长期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小镇,旧道德、旧观念、旧习俗已牢牢地占据了人们愚昧、麻木、迷信的心灵。“吃人”与“被吃”反复上演。萧红继承了鲁迅的创作精神,对国民性格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学是民族灵魂的书写,善恶美丑、人性人情的复杂多样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化、普遍性、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教材都增大了文学作品所占的份量,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契合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然而,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把文学课上成信息筛选课,寻观点、找结论、搞推断,好好的作品给弄得支离破碎;有的老师上成道德说教课,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缘于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普遍关注.人们对作品中主人公曹七巧的评价也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而她对金钱的贪婪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此说提出质疑,认为曹七巧是一位融人性的普恶美丑于一体且具丰富内蕴的艺术典型。她的悲剧,既是家族制度的悲剧,又是生存和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