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过或参加过田径比赛的人都知道,抢跑是犯规,会被警告甚至取消比赛资格.然而,在孩子教育的跑道上,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是不是视规则而不见,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教幼儿园的孩子们练拼音、背古诗、学英语,甚至教孩子20 以上的加减乘除?如果有,那就是"抢跑"的幼儿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亚男 《家长》2008,(1):6-6
《家长》问卷问题五:您该怎样处理孩子玩"网游"甚至沉浸其中的问题?A.坚决杜绝,决不允许孩子碰"网游"B.适当允许孩子玩一玩健康的"网游",但要控制时间C.没有成熟的想法面对这个问题,选择各项的家长比例相差  相似文献   

3.
张瑞芳:在今天,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幸福.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家长也承认这一点.然而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升学的压力,教师、家长,甚至是孩子都觉得无奈,因为他们必须拼命让孩子"优秀".所以就要孩子努力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教师和家长能够放弃对孩子"优秀"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孩子总归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尤其在学习上的坏习惯,一旦被父母发现且"屡教不改"的话,父母就不能容忍,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  相似文献   

5.
陶维梅 《文教资料》2008,(22):95-97
老子思想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主体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认为逼迫子女做事是天经地义,为了孩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精力、时间和金钱.结果呢?孩子却开始了懒惰、依赖、脆弱、蛮横、虚伪等.如此,本可健康成长的孩子却变成了"问题孩子".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师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为此,父母们必须引以为戒,首先要了解、尊重孩子,不妄为、不乱为;其次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善为,最后达到解放孩子、解放自己、无为而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李迪 《河南教育》2007,(6):49-49
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六一"观看儿子表演节目的场景--温暖、开心、轻松、感动…… 节日的天空是令人感动的蓝,空气中弥漫着月季花淡淡的清香.一曲响起,孩子们欢跳起来,或认真投入,或心不在焉,或合着节拍,或随心所欲.有的孩子全身上下,甚至飞动的头发都充满了乐感;有的孩子却旁若无人般地整理自己掉下来的头饰,站累了,索性蹲下来收拾.一个孩子甚至因为被别的小朋友不小心撞疼,毫无顾忌地大哭起来,舞台因此一片混乱.  相似文献   

7.
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了许多"紧张型"的父母.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英语、钢琴、书画、电脑、舞蹈……令孩子身心疲惫不堪.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中,有的学历不高,于是将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则拥有高学历,正是因为自己学历高,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较高,认为孩子成为硕士甚至博士都是应该的;而有的父母则是攀比心理使然,认为人家的孩子能行,自家孩子无理由做不到.  相似文献   

8.
几乎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于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成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有些孩子偏偏就不爱上学,甚至厌倦学习,这可急坏了家长.不久前,就有这样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我儿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今天要学钢琴、明天要学画画,但就是不想上学.现在的孩子真让人琢磨不透,为什么会厌学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患上了被精神卫生专家称为"学校恐惧症"的心理疾病.家长本身敏感懦弱且过于溺爱孩子、学校教育方式粗暴不当、同学间竞争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孩子患"学校恐惧症"的原因.患病学生谈到学校、课本、老师,面对课堂、同学,就有恐惧感,进而出现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  相似文献   

10.
"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他越不听,甚至还会冲撞你. "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提审"型.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1 "揭丑"型.对于确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活动中,有两种孩子容易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一种是人们常说的"优等生",他们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特长突出,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出色.另一种是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调皮闹事、不爱学习,时常给老师添麻烦.这两种孩子都与老师接触较多,往往师生关系也比较贴近.但有一种孩子却不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甚至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这就是班里那些沉默不语,乖巧听话的孩子,其中有些孩子可能属于"退缩儿童".  相似文献   

12.
吴雯 《科技文萃》2000,(6):32-36
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笨孩子",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调教",不仅恢复了常态,而且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6年中,先后有50多个"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被送到李老师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过恶梦般的过去:有的曾进过精神病院,有的曾一度得了失语症、孤独症……是李老师让他们摆脱了恶梦的纠缠,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我家的孩子(9岁)最近老是提一些莫名其妙、不合常理的要求.当这些"要求"被拒绝后,孩子就会采取一些反抗的形式来向我们示威,如大声哭泣、拒绝吃饭,甚至做出要离家出走的事和语言或公开表示不喜欢我们.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人无奈地说:沟通,很难;与孩子沟通,更难;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上加难.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不妨, 先听听家长们的诉说吧—— "为什么我教育孩子越努力,孩子的问题越多?" "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一切,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甚至是仇视?"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怎么管,人家孩子反而很优秀?"  相似文献   

15.
请妈妈们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睡觉的时候有没有张嘴呼吸,甚至打呼噜的情况出现.打呼噜不是睡得香的表现,而是孩子在睡眠过程中呼吸不畅的信号,还有很多人下意识地想帮助孩子"把嘴闭上",最近网上的"闭口贴"也是很火.  相似文献   

16.
爱心门诊     
孩子经常捡"废物"怎么办pingguoni@eyou.com问:我的孩子快3岁了,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捡来的塑料包装壳、剪纸的边角料甚至各种颜色的线头。我们跟他说了好多次,他都不改。请问,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呢?  相似文献   

17.
"溺爱"是独生子女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往往长辈单向地无条件地去爱孩子,把孩子的快乐看作自己的快乐,把孩子的悲伤看作自己的悲伤,甚至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和自己的全部意义所在,对孩子物质享受上一味满足,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干涉,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出现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看书,家中的书一堆堆、一摞摞,各种各样的图书应有尽有,可孩子总是随手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有的书甚至买回家好几年了,孩子连碰也没碰过,依旧崭新如故.有时逼得紧了,孩子装模作样地看上一会儿,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说起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我倒是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及早和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相似文献   

19.
孩子发飙了     
大哭大叫、满地打滚、撕咬乱踢……当孩子发飙时,许多父母都束手无策。如果以暴制暴,父母也大发脾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应对发脾气的孩子呢?近日,美国"深度父母网"给出了专家的建议。如果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撕咬踢打,可以尝试以下办法:1.给出简短有力的指令":不要咬""别打""别踢""不要叫喊"。  相似文献   

20.
有些孩子因为要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作业,而不得不经常"开夜车",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不仅不制止,反而还会在一些场合,家长们把这作为孩子学习是否刻苦的一个标准来比较.甚至有一些家长逼迫孩子"开夜车",孩子反抗时家长就拿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正确.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讲,是没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