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媒体,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广播媒体,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制造影响力,影响广大受众,从而实现市场价值。在我们媒体圈子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没什么别没影响力。作为广播媒体,暂时没有广告也可以,但千万不要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王雁 《视听纵横》2003,(4):95-96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广播媒体是单介质媒介,只靠声音一种方式进行传播,没有电视生动形象和报纸详尽深刻。广播的传播是线性的,稍纵即逝。另外,整个社会重电视轻广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广播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报纸、电视来说较差,广告的经营规模也没有报纸、电视大。因此,很多人认定广播就是一个弱势媒体,甚至在谈及广播发展时也往往是“弱势媒体当自强”的自哀自怜的味道。  相似文献   

3.
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与电视、报刊、互联网这些媒体相比,及时、互动、覆盖面广、贴近性强、服务性强这些优势让广播这个“老字号”媒体在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直播的广泛应用,报刊发行网络的日益发达,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丰富,都证明了广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面对新的形势,需要广播媒体间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大广播”,这是广播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广播在我国的传媒史上曾辉煌一时。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广播的听众锐减,广播逐步由“一枝独秀”转为“弱势”媒体。当时就曾有人预言:广播媒体即将消亡。虽然,现在这个预言并未完全应验,广播依旧存在并获得了发展。但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群雄并起,尤其是后者突飞猛进,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广播确乎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5.
李俊健 《河北广播》2007,(2):56-56,53
广告创收是广播媒体经营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的将广告时间销售出去一直是广播传媒的战略核心。但是,目前广告作品在媒体中所处的状况与其地位极不相称,在广播媒体的所有节目中广告成为了一只“软肋”,当人们提起广播媒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类不切实际的广告,这严重影响了广播媒体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当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面临的挑战日趋激烈。广播这个有着辉煌过去的传统媒体靠声音独揽受众、纵横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何在新的挑战中生存、发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广播记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生存课题。如何破解?有篇关于“八倍辛劳”的文章或许对从事广播事业的记者能有所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新经济时代中,广播媒体的地位与核心价值也应重新确立和认识。在传播中,广播或许不是强势媒体但绝不是弱势媒体,它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因而在满足听众心理诉求方面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更由于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广播媒体的某些特性恰恰能满足新经济环境中营销传播的需求,因而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目前我国广告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播媒体广告营业额势必会随之增长。这种超速增长既是广播媒体自身调整的结果,更是市场对媒体传播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马瑛 《中国广播》2008,(9):57-58
提要是对广播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文字,是广播新闻必不可少的“脸面”。广播新闻要先声夺人,提要就是“先声”,其在广播新闻中的传播作用显而易见。说得准确点“提”出的新闻“吆喝”得好坏,直接影响广播媒体的传播力或收听率,所以广播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提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特点,让其成为发挥广播媒体传播力的支点,帮助我们改善、  相似文献   

9.
冯楷 《传媒》2023,(S1):26-30
当下的“广播可视化”通过叠加媒介形态,为广播媒体注入了“视觉”属性,进而实现了对场景与商业的重构。它集纳了电视媒介、网络直播的不同优势,符合广播融媒转型的进路。结合考察发现:“声觉与视觉”“听众与观众”“媒体与平台”“单点与全局”这四组关系有待在“广播可视化”的实践中进一步明晰。本文认为“广播可视化”有利于让广播对人的触达不局限于封闭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理应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主流影响力的扩大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有专门研究广播电视的专家学者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媒体大呼“我们将成为泡沫”。十年过去了,如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谁也没有成为“泡沫”,但谁也没有吃掉谁。虽然,我们没有成为“泡沫”,但并不是说,就没有竞争,相比之下,在众多媒体中,广播媒体的弱势越来越显现。那么,面对网络媒介,广播、尤其是农村广播应该如何作为,本文就此作一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彭国凌 《视听界》2012,(1):71-72
正当广播以“弱势媒体强势竞争”的态势顽强跻身于“险恶”的媒体市场时,数字广播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巳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绝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改良,而是对传统广播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新型广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市场听众规模庞大、时间资源丰富,在新媒体竞合的市场背景下,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广播媒体的广告传播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如何通过广播媒体的价值深度挖掘、客观测量和评估广播媒体价值成为广播人日益关注和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14.
何伟 《记者摇篮》2007,(1):16-16,23
地方媒体之间的竞争,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兴起,已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虽然受众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比例不同,但习惯相对固定,各家媒体始终在坚守着各自阵地和壁垒的同时,倾注全力扩张版图。随着新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的出现和升温,竞争格局骤然改变,受众的分众化程度越演越烈,地方主流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新媒体崛起的今天,首当其冲!笔者认为,只有打开壁垒,联合其他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在联合和融合中丰之羽翼才是广播的出路。正所谓,广播的发展当“借力”而行。  相似文献   

15.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广播作为弱势媒体,被其它媒体所排挤、冲击。从早期的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广播的空间不断缩小,受众也不断流失。因此,广播不能仅把互联网等新技术作为自己本身发展的辅助手段,而是要作为全新的结合模式来探索,才能摆脱目前低迷的状态,网络电台正是这方面的探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电台不能只作为“广播的网络版”或“为广播办一份全球性的、无需注册的节目报”目标而存在,而要成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母媒体”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所有的媒体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特别对于“正在日益边缘化”的广播媒体来说,积极探索适合它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对重大事件进行直播报道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节目形式。“龙腾九霄看神州”是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相似文献   

18.
网上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日益深入到社会的每一角落,正在逐步成为受众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网上广播应该是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可以应用于媒体分发、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远程演示和商业广告等领域,更重要的它是广播传播手段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第六届金话筒颁奖晚会闭幕时广播、电视各有10名主持人摘取“金话筒”奖挂冠。综观本次金话筒得主,大多是各电视、广播媒体的当家名角,而这些名嘴们的成功背后是好的节目或栏目。这就是品牌与形象代言人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品牌需要一个好的形象代言人来打造.而一个好的形象代言人也需要知名品牌的烘托,二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16年传统广播媒体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盘点,认为2016年广播媒体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拼内容争用户,新频率建设与老频率改版并举;第二,多平台细分发,全媒体报道筑广播报道“新常态”;第三,融媒体寻共赢,纵横合作与联盟持续展开;第四,破传统求转型,多层次创意模式助推“广播4.0”时代;第五,重社交强互动,VR直播开启广播用户新入口;第六,回本质找初心,广播“声音”价值获得再发现;第七,转机制抓技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