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文献,重点探究了教育社会学领域理论的转向,以及从家庭教养的视角如何一步步打开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黑箱。在家庭内部影响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因素中,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视角抽离出四种家庭教育参与机制—文化资本的激活与传递机制、经济资本积累打造人力资本机制、情感资本与亲密关系的联结以及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家校社互动,力图展现出影响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家庭参与的民族志图景。基于此,在影响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家庭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地方知识,发现寒门子弟独特的文化世界,探究寒门子弟如何通过文化生产导致学业失败,聚焦多子女家庭代内帮扶的文化体验,是未来以民族志视角打开家庭教养黑箱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朱卷集成》和《未刊清代朱卷集成》中浙江籍举人、进士朱卷履历,定量分析其中的受业师、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信息,探析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取科举功名的寒门子弟在教育条件上与生监家庭子弟没有显著差异,受业师是举人考取进士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机会获得是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根本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家族文化资本保障了天资聪颖寒门子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3.
曹魏国家兵役主要由特定的家庭即军户承担,士兵及其家属专列军籍,士兵终身专职为兵,子弟世袭为兵.军户寡妇由官府配嫁给士兵,女儿只能嫁给士兵.士兵逃亡,罪及家属.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徽州宗族对教育在“亢宗”、“大族”,以及培养子弟良好的“德行”、“资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积极创办各类宗族性教育机构、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和宗族蒙学教育的规范化、对宗族子弟的学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予以奖惩、慎择教师等是其兴学重教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宗族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宗族商人的资助,而宗族的教育追求及其规范则是徽商资本与教育结合的心理媒介。  相似文献   

5.
镇区初级中学主要生源是农民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由于家庭、社会因素等影响,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浓,基础普遍薄弱,从而导致学困生比例大,教学质量整体偏低。要扭转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弱势局面,关键是培养他们对学英语的兴趣。实施合作学习,是一种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留学费用、签证等种种原因,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些中低收入家庭子弟留学的选择。但学生及其家长一定要注意,在留学前要慎重选择学校,否则追悔莫及。  相似文献   

7.
百人系列调查稿约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本刊的格言与追求。为此,我们欢迎广大读着科研究者参与百人系列调查活动。调查对象:如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差生、失学少年、普通学生、离婚家庭的孩子、打工少年、失足少年、军人子弟、干部子弟、企业家子弟、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对子弟有独特的教育。他成功的教育经验主要有:教育子弟时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子弟要认真读书,不求做官发财,只求明理;教给子弟学习的方法:有志、有识、有恒。这些对今天的家庭教育都有一定的启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通过对公办农民工公子弟学校与公办普通中学学生的现状调查,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亲子关系、在校表现、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以及理想追求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公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特点和优势,探究一条农民工子弟如何依靠家长、学校和教师,利用独特优势与城市学生融合互补,将来和谐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新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和我国实施招生制度的起始在欧美的传统社会,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数上层社会家庭子弟所享有的特权,因此,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的很长时期里,大学的"入学条件基本上是以阶级、身份和是否付得起学费为标准",少数贵族子弟只要通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通过对公办农民工公子弟学校与公办普通中学学生的现状调查,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亲子关系、在校表现、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以及理想追求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公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特点和优势,探究一条农民工子弟如何依靠家长、学校和教师,利用独特优势与城市学生融合互补,将来和谐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新路.  相似文献   

12.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 造就一代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深圳市蛇口育才中学乔树德,李建求育才中学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于1983年创办的一所企业子弟学校,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蛇口,与香港新界隔水相望。学生主要是来自蛇口工业区职工的子弟,此外还有蛇口渔村...  相似文献   

13.
本人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直属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同时又是自治区挂牌的民族学校。我校生源结构复杂,农民子弟、外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本市两区三县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各占三分之一,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大融合教学。农民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偏远乡镇来的民族学生由于家庭内部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浓,文化意识普遍薄弱。种种原因,导致我校学困生比例大,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4.
唐代江南地区的私学教育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地区的私学形式主要有私人授学、私塾、习业山林和家学等形式。江南人之间的私人授学风气相当浓厚、普遍,许多士人还寄居僧舍求学修业,或隐居山林乡村习业。士人家庭中的女性常常承担教育子弟的责任。多样化的江南私学对唐代江南地区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传瑛 《教育导刊》2010,(10):41-44
本文采用调查法、比较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公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普通中学的现状调查,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亲子关系、在校表现、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以及理想追求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公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特点、优势及问题,分析其成因,探究一条农民工子弟如何依靠家长、学校和教师,利用自身价值和优势与城市学生融合互补,将来和谐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其形式和内容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宋代家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家庭(族)长辈对子弟为学的强调。家书中的诲学思想构成宋代家书的主要内容。家书作者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学术思想,利用家书这一载体对子弟为学目的、动力、方式方法等做出明确阐述和要求;还通过家书将许多具体的为学经验、为学技巧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子弟。宋代家书出现的这种新鲜内容,既是社会现实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更是宋代士人内心的真实诉求。  相似文献   

17.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是明清徽商家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重视不仅深深植根于明清徽商及家人的思想意识中,而且在其日常行为中也有种种表现。他们之所以特别看重对家庭子弟的教育,既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徽州地区社会舆论的推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则是与他们“亢身亢宗”的教育动机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认为家兴则国旺,家败则国衰。因此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将调和家庭关系、整饬家庭生活等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家书形式将其家训思想予以呈现。曾国藩家训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辈传世家训的影响,达到了中国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被后世文人贤士奉为教子圭臬。曾国藩以训诫族中子弟为己任,要求子弟要遵行以"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以"勤俭"为基的兴家之本和以"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以达到家族长存、国家兴盛的目的。将曾国藩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合理运用于当代家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而且能促使孩子构建起合理的劳动观和消费观。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吸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曾国藩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也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弟。今日研究曾国落的治学之道,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今日辜宰学子不无神益。读书不为求官曾国藩对读书目的有着鲜明的态度。首先是,“读书不求官”①。只希望能保持“世家之长久”,期望家庭能“多出贤子弟”②。他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美术教学,都是以从师学艺或者以宫廷画院为指导的形式传授的。学生的绘画水平通常取决于其教师的绘画水平、对学生指导的方式和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这种学习的范围是狭小的,人数也是极少的,在古代能得到美术教学的大多是富贵家庭的子女,而劳动人民的子弟没有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