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人的思想观念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变革。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展的观念、市场的观念、开放的观念、务实的观念和创新的观念成为淮安人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五大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它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主要源头之一。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流派更迭、思潮相继的发展模式。这些思潮流派的深层始终蕴含和贯穿着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观念。  相似文献   

3.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世说新语》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有着积极反映。其《文学》类目的形式体制和所载内容,虽然有文学观念演进的痕迹,但是在总体上表现出对儒家传统文学观念的充实和强化,并非趋向"文学自觉"和纯文学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具体历史语境中考察《世说新语》的"文学"具体所指,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学术变迁和传统文学观念的演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诗正义》对汉魏晋南北朝的《诗》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详细的阐释,其对"四始"和"六义"的再阐释值得关注。虽然其阐释体现出或多或少的文学观念,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它来引申阐发唐儒的政教《诗》学观,以求凸显政治教化的儒家思想以服务于唐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其"仁爱"思想更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学校德育有着天然的契合。"仁爱"即"爱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点对当今多元社会下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多种...  相似文献   

6.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观念的演进是在"文学"与"文章"内涵从杂糅到分野以至纯化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先秦"文学"与"文章"内涵的杂糅体现"大文学"观,两汉"文学"与"文章"内涵的分野体现"准文学"观,六朝时期的"纯文学"观则是伴随着"文学"概念的逐步纯化,在文笔之辨、永明声律论中,由于人们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清晰认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9.
胡华栋 《语文知识》2013,(2):128-129
中国与西方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土壤,因而有着不同的文论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诗言志",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倡导"摹仿说"。这两种文论观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形成原因以及对中西文学的影响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新的世纪,研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原因,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学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休,逐渐出现了文学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观念的尖锐对立。本质主义者,遵从历史的惯例,旨在追求文学的本质,探求文学的真理,努力概括出文学唯一的、终极的定义;反本质主义者,认为文学是话语的实践,是话语的建构,旨在追求文学的多元化和多变的状态,努力消除文学的本质观念。通过对文学本质观与反本质观的历时评述,我们可概括出关于文学的一些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社会的动荡激发文人创作的敏感,出现了“建安风骨”这一特殊的文学风格,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对后世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风骨”的语源和形成,积极研究“建安风骨”的意蕴和价值构建,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建安文学的形成,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并在新时代文学理论的重构中进一步确立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极度张扬,艺术审美性则遭到了空前的集体性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艺术性的缺失更使人觉得"革命文学"实乃"革了文学的命"。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森鸥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具有与夏目漱石比肩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其早期浪漫主义作品更是起到了对近代日本文学的引领作用。但以往人们在论及鸥外早期作品的特点时,往往将着眼点放在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上。究其实质,对鸥外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着更重要影响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式"才子佳人小说"。该稿就鸥外早期作品所蕴含的"才子佳人"要素以及受中国式"才子佳人小说"影响的表现和原因尝试作一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维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 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好契机.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一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尊卑观念那样强烈,以至文学体裁也要分别等级,确定尊卑。小说属旁枝野系,没有登堂入室的幸运。而散文是正宗,占据着重要的、光荣的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不但在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在内容和格调方面也有相应的分野,“文以载道”、“诗言志”,“十部传奇九相思”从一定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体裁的表现范围。中国古典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封团的体系,而它的各种文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超越前人,根本原因在于评点思路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受史传影响,长期以来的评点者多站在读者角度从外部对其进行人物品评、事件议论与思想升发;而在金圣叹的评点中,由于对"文"、"事"观念的辨析,形成了对小说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从而"由其文而测其意"、"由其意而观其法"、"由其法而言其效",走上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点道路。这种评点方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解释根源,有利于深入探寻作品的文学特征、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文本的内在肌理;但阐释者的固有观念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评点中的一些曲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于1950—1951年期间的《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是一份在学界尚未得到重视的报纸文学副刊,同时又是一份由出身新四军系统的"华东文人"主编的刊物。特殊的文学地缘、现实处境和文学观念,使这份副刊在"新现实主义"的理论阐解方面尤其是在"人性的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方面,与延安文人设计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形成内在的摩擦与紧张。这份副刊最终被迫停刊,但它的存在折射了当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精神"冲突"与文学史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