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战后,日本为保证普通学校教师质量的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一、一律由大学以上教育机构培养。小学和初中教师,一般由四年制或二至三年制的教育大学、学艺大学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以及短期大学来培养。高中教师则由四年制和研究生院及大学专修科培养。据1988年文部省调查统计,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大学和短期大学为485所,培养初中教师的大学和短期大学为758所,培养高中教师的大学和研究生院635所。这样,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就都是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者,或短期大学毕业生。高中教师起码是取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者。这样做,保证了教师的高学历,提高了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创新实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大学教育方法、教师素质的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创新实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大学教育方法、教师素质的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师教育正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转型,走质量提高型的教师培养之路,综合性大学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便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实现教师教育的大学化。教师教育的大学化是一种大学加师范的培养模式。也是以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为基本理念的一种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利用学校拥有多样化的学科专业结构、较高的学术发展平台与资源、深厚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放实验和大型仪器开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采取的有力措施之一。对开放现状进行分析表明,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和大型仪器开放程度不够、运转不流畅和新形势下实验教师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和大型仪器开放运行特点,提出了深化实验和大型仪器开放程度的5条措施。  相似文献   

6.
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师培训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建设研究型大学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对教师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大学教师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对初中生实验能力培养的途径:(1)转变教师的实验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提高教师演示实验水平,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培养教师教具的制做能力;(2)培:拳学生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制实验教具的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教师要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才能提高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本文着重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自主发展,提高个人素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值得人们关注的课题。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的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有三个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根据教师自主发展的特点,可以通过培养信息素养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静 《考试周刊》2013,(98):7-8
本文以大学英语ESP教育模式为背景,分析了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和培养途径,意在指出新形势下,培养双师型英语教师是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和强化教学效果,实现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人格是人的创造性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启动、导向和维护着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分析了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心理结构,归纳、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具体的外显特征,并从以学生为本,改革当前教学环境与方法,培养大学生创造的目的性、动机性和意志性品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5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所有维度(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上,性别的主效应都不显著,而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大学生中,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各维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社会向现代大学生提出了时代要求,即创新才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由于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以及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个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研活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规律与特点,阐明了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发现当前许多高校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存在着四个误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来培养创造性的学生、用别人的经验来培养自己的学生与追求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立竿见影。针对这些误区,结合相关案例研究,尝试性地提出四点建议:依据文化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教师;注重校本特色,避免"一蹴而就"心理。  相似文献   

16.
科学怀疑在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大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武器,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中应有的开放心理特征。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科学怀疑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怀疑的良好意志品质和正确思维方式,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科学的怀疑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研究影响女大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塑造创新人格,参加各种创新实践等方面,探索女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 ,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思想上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共识 ,而且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创造条件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创新动机是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本文通过对250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高职生创新动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解决策略。以便于促进高职生创新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未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但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知识结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缺陷必然会限制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高校,应对大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创造训练、开展创造实践,合理其知识结构。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