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平 《西安档案》2007,(4):15-16
2001年西安市档案馆举办“纪念建党80周年西安革命历史照片展览”之际,笔者从西安某干休所离休干部李宗南处,有幸征集到我百万雄师过长江的一幅珍贵照片,它的原件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1集团军军史博物馆,其翻拍片存于西安市档案馆。通过征集工作,我才认识到李宗南是位出生入死、参加过大大小小战役的老革命,可他平时总是那么谦逊,默默无闻,以致于我认识他好多年而不知其一。老人今年70多岁,性格开朗和善,记忆力惊人,说起以前参加过的战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位于西安城内西五路北的革命公园,革命亭旁的一块书状碑石上面记录着关于这个城市一段很重要的历史:“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时间长达八个月,于11月28日解围,在西安被围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多人……“……  相似文献   

3.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4.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随团游览了西安部分景点。无论是西安的“古”,还是西安的“变”。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慨之余,写了几首小诗,以此表达对西安的敬仰。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前的双十二“西安事变”,举国震动,世界震动。当时在国民党投降派大兵压境,西安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为传播“事变”真相及其革命主张立下汗马功劳的新闻媒体主要有两家:一为《西北文化日报》,一为西安《解放日报》。“西安事变”功垂千古;这两家报社的革命报人,也是功不可没。这里,首先要说说《西北文化日报响来历。该报创刊于1931年上半年,起初是国民党要员顾祝同为主任、杨虎城将军为副主任的“撞关行营”机关报。不久顾被调走“围剿”安徽、江西等地的革命力量,该报就为杨虎城接收,成为杨主持的西安绥署和陕西省政府机…  相似文献   

6.
每当在大白天看到电视播音员振振有词地说道:“观众朋友,晚上好!”时,每当在大清晨看到播音员正襟危坐地念道:“今天下午,我市又发生一起……”时,每当看到主持人蛊惑你参加早已结束的活动时,我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不是明摆着唬人吗?大白天开什么玩笑?明明是重播节目,为什么非要装成首播或直播?诚然,电视台尤其是地方台要制作好一期节目并非易事,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的收视群,安排重播本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不加上“重播”二字呢?这貌似简单的小事,实际上反映的是电视台对观众、对事业、对自身负责的态度。我以为…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1994,(2)
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区区读到3月13日四川某报4版一篇文章:《成都人看<情人>》。文章说:“近日成都将此剧搬上了舞台,……有人称此举‘立即在锦官城刮起了大小风。’其实,那不过是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这段话把我弄糊涂了:怎么?新闻语言会不免言...  相似文献   

8.
西安城墙内有三个公园,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和儿童公园。这三个公园,莲湖公园最早,建于明朝,另外两处也有百年历史。在老西安人的眼中,这三个公园各有特点。我曾经让朋友脱口说出对它们最深刻的印象,好几个人说的都一样,那就是革命公园的花灯,莲湖公园的湖水,儿童公园的滑梯和秋千。  相似文献   

9.
“有限”与“无限”的启示遇衍滨有一次,儿子问我:“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我说:“当然是无限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他说:“那有本书上怎么说宇宙是有限的呢?这跟学校学的哲学书上说的也不一样。”我让他把那本书找来。原来那是一本讲天文学特别是现代...  相似文献   

10.
闲暇时,不少业余通讯员在一起海侃,普遍的感觉是,费了好大劲写出的新闻稿,很难推销出去。有人便感慨道:“唉,现在的稿真难上呀!”稿子果真难上吗?我觉得,稿子难上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只要你的稿子质量上乘,就会由“难上”变“易上”。“三分靠采写,七分凭关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漂亮姑娘”谁不爱,稿子好那位编辑会将它拒之门外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业余新闻采写的实践,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呢?一、动笔写稿时,不要只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刚开始写作新闻时,我不加选择和思考,点灯熬油一气写出几篇稿子,…  相似文献   

11.
放学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校门,那儿的小摊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摊主们忙得不可开交。 同学们拿着钱,一个劲地叫着:“快点,快点,羊肉串!”买两支、三支,甚至十多支的都有。多红火的生意! 虽然学校里多次强调不能买小摊的零食,说小摊上的零食不干净,对大家的身体有害,可有些同学却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些同学为什么离不开小摊?难道他们不懂老师劝告的那番好意吗? 我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了一位五(1)班的男同学。他支支吾吾,好不容易才从牙缝里进出几个字“小摊上的东……东西好吃,所以……”我听了接上:“所…  相似文献   

12.
“署名文章”应署名盛祖宏以前在一些通讯社发的电讯稿中,常常是这样的开头:“××日报今天发表署名文章……”至今在电台、电视台的广播中,仍袭用“署名文章”的做法,不说出作者的姓名。署名文章本来署了名,转载或转播时为什么不给作者署名呢?如果说,过去在极左思...  相似文献   

13.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14.
叶进 《新闻前哨》2006,(6):19-20
2005年,我在《荆门日报》主办“县乡新闻”,这个专版每周出两期,实际上是个“农村版”。我常在下乡采访时,向基层干部和爱看报的农民朋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办的这张报纸,究竟有多少农民朋友在阅读?大家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看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我现在任所长的东京大学社会信息研究所在1999年将迎来建所50周年。不过建所时的名称叫“新闻研究所”,“社会信息研究所”这个名称是1992年对新闻研究所进行改组时才诞生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研究所”这个名称还只有不到7年的历史。但是我认...  相似文献   

16.
1924年暑期,鲁迅先生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应西北大学的邀请来西安讲学。其间适逢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先生在该社看戏五场,“……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因而除独出机杼地给社题赠“古调独弹”匾额一块以志庆贺外,还向该社慨然捐赠了五十元现洋的讲学酬金。此事至今在西安秦腔界传为美谈,而易俗社尤其念兹在兹,引为殊荣。但是此匾的原匾文本如何,至今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17.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18.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19.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