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杨帆  刘佳琦 《出版广角》2016,(18):80-82
图书产品集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体,是一种传播媒介.其中,填色书作为绘画艺术与图书产品的新结合形式,受到广泛关注,甚至被认为可以提升大众绘画素养.文章以"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图书为例,论述填色图书如何提升读者的绘画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2.
李晓菲 《图书馆》1998,(3):69-72
随着15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商开始注重书籍印刷的版权意识.这种版权意识具体反映在图书"书名页"的设计上.本文主要介绍了最早的"书名页"设计形式,以此可以了解有关西文图书"书名页"设计的一些观点及其在书籍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实践,提出书籍设计要注重整体性,形式与内容统一;注重合理性,共性与个性协调;注重以人为本,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注重创新性,将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人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4.
在有限的方寸之间,由文字、图案、色彩、开本、纸张等元素组合而成的书籍形态,以美感为媒介向读者传达着图书内涵,使读者感受到书籍独特的文化意境并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围绕图书内涵,在书籍装帧设计的美感传达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将美物化、将物美化"的转换过程,即存在着选择和提炼形式语言的问题.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书籍的装帧设计又因不同类型的图书而在视觉风格上具有较大差异,使得形式语言的选择与提炼成为图书装帧设计创意出新的关键和难点.本文试以四类书籍为考察对象,浅析装帧设计中对不同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和提炼.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人类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内在文化的载体。每当人们手捧读物翻阅时,它的外观、个性的装帧材料以及精美的制作工艺,在不经意间给读者带来内容以外的感受和联想。这就是书籍形态设计带给人们的阅读之美。书籍的整体美,必须借助各种材质和工艺才能得以实现。春秋末年的《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书籍的工艺美感主要依托材料和印制工艺两大要素来实现。在书籍的设计中,依靠材料的天然性能和精准制作的工艺水平,来表现图书的特征和美感,是书籍设计者必须正视的一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市场与政策共同催生联合体 发行体制改革是联合体诞生的直接动因. 1982年以前,各出版社将所出版的书籍统一交由新华书店总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总发行,而不能委托第三方或自办发行.1982年实行"一主三多一少",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发行行业(但仅限于零售业),出版社也从此取得了自办发行权和本版书的总发行权.1988年"三放一联",即放开渠道、放开购销形式、放开折扣,联合经营,极大地活跃了图书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7.
图书设计的文化性、时尚性和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芬兰一位书籍艺术家曾经说过,图书设计是一种有纪律约束的狂想。既有个性张扬的狂想,又有文本规范的纪律。纪律源于文稿,狂想是设计者的构思和创作。设计者虽然是整个图书形象的主导者,但他不同于画家,不能不加限制地张扬艺术的自我,不能脱离内容去追求个性。他是基于书稿内容才能得以最终实现他的设计的,并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体现设计者个人的艺术追求。有时,他还不得不迁就于作者的意志。  相似文献   

8.
"三农"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兴芜 《出版参考》2005,(36):22-23
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措施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但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不足,潜在购买力水平低.农民人数多,收入低,文化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滞后;一方面国家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与之相对的是广大农民在完成义务教育后,虽然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很高的热情,却买不到他们迫切希望看到的农业致富的科技类图书、医疗卫生保健图书、文化文学类图书、常用法规法律图书等书籍.  相似文献   

9.
传播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首先奠定了传播中字体设计的文化性基础。根据传媒的性质和不同内容,字体设计在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做着不同程度的配比,对应着"共性与个性、规范与变异、识别度与美感度"三种紧张关系的上下调整,字体气质才被深度确立。教育类媒介是传媒中尤为特殊的一类,主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是面对学生使用最多、最引以为绝对标准的判断系统之一。而谓之基础之基础的识字和写字学习中,无疑是以"规范体"汉字为标准典范——它们从共性中来,到共性中去,来源于历史经验的沉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作为最科学稳妥的文化传承媒介继续传播。要对此类媒介中的主题字体进行设计,必须附有识字和写字学习这一特定任务,有限度地打破规范化方式,以适应内容、识别准确为前提,再进行美观个性的设计。在与文化产品结合之后,完成与基础教育的"跨界"。  相似文献   

10.
法国图书统一定价制度源于其一直倡导的"文化例外"理论,认为图书不是普通商品,不能完全遵循市场自由定价机制.该制度由1981年8月10日颁布的"朗格法"确立.该法律自实施至今在稳定书价、繁荣图书市场、振兴图书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市场逐渐兴起,法国依然坚持图书统一定价制度,并于2011年颁布"电子书统一定价法",将图书统一定价制度延伸至电子书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一、"图书纲目采购计划"之概述 所谓"图书纲目采购计划"(Approval Plan)就是由书店按事先制定的购书纲目(Profile),主动地将有关新书或新书出版消息提供给图书馆.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的书商从"长期订单"和"提类订单"中演变出来的.不同的是长期订单和提类订单供应的书籍,不管是否适合图书馆的要求,都不能退还给书商;而"图书纲目采购计划"供应的书籍,图书馆可以将不适合的图书在一定期限内退还给书商.当然,退还的数量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2.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物质载体,文化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图书一旦进入市场,销售量就成为它必须追求的目标.读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图书信息进而采取购买行为呢?  相似文献   

13.
刘卉 《编辑之友》2005,(6):68-69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海洋.虽然空气中到处弥散着"电子版图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气息,但笔者认为,电子版图书永远无法取代传统书籍,书籍文化必将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一本设计精美的图书,除了要求设计风格和书籍内容相匹配外,还需要讲究对书的设计理念的梳理、设计形态的把握以及节奏之美的追求.设计者要顾及书籍的外在和内在、整体和局部、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把握书的个性,了解书的内涵,把书籍设计的韵律美、节奏美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贺耀敏 《出版广角》2021,(18):93-94
"文化广西"丛书装帧设计精美大气,图书书名吸人眼,是一套难得的全面系统介绍广西的优秀图书."文化广西"丛书看似介绍的是广西的传统文化,但其中蕴含的是广西的当代文化.这套丛书是写给大众的普及读物,更是写给我国青年读者的文化读本,整套丛书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平起平坐的娓娓道来.丛书分为文学、艺术、风物、遗存、史传等5个系列共32册,就像是与32位朋友对话.可以说,该丛书是近年来介绍地方图书中最为贴近读者的一套丛书.  相似文献   

16.
范业庶 《出版广角》2013,(23):58-59
实现科技图书与书载广告的最佳契合。一是保证广告产品与科技图书主题相近。在建筑类图书上刊登建筑设计院的宣传是可行的,但刊登绘画、服装、奢侈品等广告显然不协调。二是书载广告风格应与科技图书风格一致。即广告设计要以科技图书为主体,顺应其整体风格和装帧设计,不能破坏图书自身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沈珉 《编辑学刊》2007,(6):22-25
书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有物质的外象,又有精神的内涵,而这两者是通过书籍的装帧设计得到沟通和统一的.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曾将书籍的装帧设计比喻为人脸的装饰.  相似文献   

18.
李枫 《新闻前哨》2005,(12):50-51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书籍装帧属于艺术的范畴。书籍及其装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书籍封面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装帧设计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和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传达,刺激了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虽然书籍作为精神商品也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漩涡,然而装帧艺术本身所负载着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价值绝不仅体现在实用,更主要的是它的审美价值。所以它绝不等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下商品的包  相似文献   

19.
当前幼儿图书装帧设计的审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图书的装帧设计,应从阅读主体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图书形态中将图书的游戏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审美性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理解书籍内容,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引导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于细节处实现图书装帧形式的审美化和人性化,使装帧设计与内容和谐统一,发挥图书最大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范军 《编辑之友》2003,(4):16-17
古人著书立说,一向重视图的作用.图书,在古代就是图籍与书籍的合称."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图书的一个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