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林徽因传记写作的热潮,继而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更让许多人把目光聚集在这位优雅清丽的民国女性身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的感情纠葛,关注她那迷人的外表,欣赏她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景泰蓝的改革。可她作为“中国第一才女”最闪耀、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却被淡化或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2.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有一座巍峨的古代阙楼——天安门,她矗立在市区中心。天安门城楼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她端庄俊秀,雄伟壮丽,它的图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1949年10月1  相似文献   

4.
艾文笛 《求学》2023,(7):64-65
<正>一身诗意,一世传奇。伫立在风花雪月之外,她是文学与建筑史上的巾帼才俊;奋斗在漫天战火之下,她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才女”。半生辉煌与苦难,她成就了人间最美四月天。她,就是林徽因。钻研建筑,传承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毫无畏惧地走在兵来匪往的路上,即便风餐露宿、跳蚤缠身,也不停下测量建筑、记录数据的脚步。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更是横跨了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弥补了当时中国史上关于古建筑论述的空缺。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才女,其建筑才能、文学修养方面的成果广为人知。学术界主要关注于她建筑、文学方面的成绩,而少有人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研究。本论文选取了林徽因翻译的王尔德著名童话《夜莺与玫瑰》,从词语、句子、段落三方面分析了林徽因翻译该童话的特点,指出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具的翻译风格,从而使其译文的语言特征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化,求得动态上的平衡。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妖娆多姿的建筑美,达到诗形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诗行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特色。林徽因对新诗诗形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每天清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天安门城楼上,庄严悬挂着国徽。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将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此之前,确定国旗、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是美女、才女,令人羡慕的知识女性,这些肤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自古才子配佳人,三大才子簇拥的林徽因会是何等佳人?读过刘炎生写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发现,林徽因乃是内圣外王一君子。林徽因出生于书宦之家,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优越于当时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但机会却千差万别,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相反,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是一位才女。一直以来,她却作为一位徐志摩倾心恋爱的女子而出现,或者作为梁思成的太太而出现,人们往往忘记了她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才女,她是建筑学家、也是一位诗人。本文正是从这两点来展开讨论,让人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11.
林徽因富于人格魅力,她为中国建筑事业艰辛劳作,为保护古建筑贡献卓。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尤见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她的学才华表现于各类学体裁。学术界过多强调徐志摩对她诗作影响,忽略女诗人在不少诗篇里关心下层人民的情怀,显然有失偏颇。林徽因小说虽少,却更多地反映了她的人精神。作品融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成为“京派灵魂”。她的散显示出作的个性,一些书信,乃至建筑章,均可视作美。她只有一个未完成的剧本,赢得朱光潜称道,在当时剧坛上,它“是闷热天气中一剂清凉散”。作家、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多才多艺,某种程度秉承着欧洲艺复兴时期巨匠的遗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林徽因是一个特殊的诗人。她并不把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诗歌只是她抒发内在情感的一种方式。林徽因借用这一文体,既抒发了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在特殊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一代才女"林徽因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她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获得了一般专业人士都难以企及的非凡成就.然而在许许多多灿烂光环下,缘自她的家世、婚恋、病魔,她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中,始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孤独本质.  相似文献   

14.
徐蕊 《现代语文》2007,(2):113-11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三个人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多数人最早认识的是徐志摩,当然是通过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他在35岁时为了赶到北京听旧爱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落遇难,为他浪漫传奇的人生点上了一串由后人去查究的省略号。而在省略号后面我们看到了林徽因,她是刻在徐志摩心上的人。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作力的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直到新时期才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而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及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作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的特色和价值所在.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可以了解学界对林徽因研究的当下情况;同时,指出现有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争议与薄弱之处,也可为今后的林徽因研究提供观察与突破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沈睿 《八小时以外》2014,(11):40-43
玛丽·比尔德(Mary?Beard)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美国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古典学界人人皆知的名字;是西方知识分子中因写博客而引人极度注目的知识分子。她在网站上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A?Don’s?Life》是她成为英国或世界最著名的古典学者的原因之一。在博客上,她把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成功地传达给普通读者,把她的学术成果推广成为大众知识。  相似文献   

17.
十月线索     
刘嘉琪 《考试》2008,(12):61-62
1、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  相似文献   

18.
《神州学人》2013,(7):43-43
有人说留学生是最爱国的,我不敢说最,但是我们真的爱国。在异国他乡每次看到五星红旗都会很感动,国歌国旗国徽人民币……中国人是我们共有的名字,她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强大的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让我们在外面不会让人家看不起,  相似文献   

19.
1925年,林徽因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入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一年后,却打破了当时这所大学相当保守的常规:以一名年仅22岁的中国女学生,隔系应聘,当上了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不久又升为兼职讲师.她选择建筑作为专业并非偶然.在她16岁随父亲林长民暂居英国时,受到一位建筑师的启示,就决心要以这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还说服了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也学了建筑.  相似文献   

20.
<正>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