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叙事是人们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当前,叙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也可以展开叙事教学。受王国维"有我之境"理论的影响,笔者开发了系列化的叙事课例,其中,"消费及其类型"获2015年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本文以上述课例为基础,尝试梳理与建构叙事教学的一般范式。一、叙事教学的内涵所谓叙事教学,是指教师以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为教学主线,将教师生活、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编织在情节化的故事情境之中,以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学习认知与道德体验、审美感知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艺的叙事特点、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文艺是乡间民众的精神生活方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观、价值观,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精神图像和审美追求,在叙事上体现出神话传奇式的叙事、因果分明的叙事逻辑、全能的叙事人、简约的结构方式、线性推进的故事进程等特点。因此,大众文艺的审美规律有别于现代文学艺术,具有独特性,它所蕴涵的思想元素、艺术旨趣和审美习惯具有原生态价值,化繁为简的审美模式、道德教化功能成为中国文学吸取的宝贵资源,普世情怀的价值追求及其表达为中国文学艺术确立了一种维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都市叙述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不少中国新时期作家十分青昧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以对城市生活的描写作为重点,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审视向度对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生进行富有现代性意味的美学勘探和精神洞察,而成为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母碧芳的长篇小说创作正是对这种新都市叙述方式的一种延扩和深入,展示了都市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审美意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新都市叙述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不少中国新时期作家十分青睐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以对城市生活的描写作为重点,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审视向度对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生进行富有现代性意味的美学勘探和精神洞察,而成为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母碧芳的长篇小说创作正是对这种新都市叙述方式的一种延扩和深入,展示了都市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审美意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通过故事或者生活事件将本民族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有效渗透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方式.将蒙古族民间童话应用到道德叙事中,使生活在蒙古族地区的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本文思考和论述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伍可娉的小说创作或可看作"海外华人民间写作"一派的典范,其特征和价值与"原生态"审美高度吻合。以《要嫁就嫁金山伯》为例,其"反叙述"叙事品格、"话本式"叙事方式、"华侨体"叙事语言、"原型化"人物形象等,将一种看似无为的民间写作提升为一种范型,在彰显"原生态叙事"特征的同时,也昭示出该类写作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多重的审美阐释空间。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来勾勒张爱玲创作心态的大致面貌。可以说,苍凉的背景,世俗的生活和悲悯的情怀构成了张爱玲创作心态的主要面目,并融合为一种冷静超然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转型,文化也随之转型,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由开放的当代文化模式。伴随着文化转型,当代审美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变,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二元对立不同的审美范式,在此,私人审美得以凸显,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社会政治关怀,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当代文学创作也因着这种文化转型和审美新变而疏远以往的宏大叙事、国家政治关切,而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私人体验,从而构建起人们的私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塑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学人物,以追求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欲,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感情和道德生活总是文学反应现实生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文学家总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去干预生活,道德理想就是审美价值标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伦理可以合而为一,实际上,二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与对美,善的追求上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视野看学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方式,在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沉重话题的情况下,道德叙事是一种值得探究和运用的德育方式,它迎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叙事的角度来审视当前学校德育,进而提出道德叙事是实现学校德育范式转向的主要方式,并探讨了道德叙事实施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道德叙事是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叙事情境的完整性、叙事情感的交互性与叙事旨趣的道德性等三个特征。故事叙事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叙事逻辑:叙事目标要根据儿童发展水平而设定;故事文本要针对儿童兴趣与需要而合理选择;叙事方法要依据召唤结构进行选择与设计;道德反思要以分享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师或家长要充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故事进行叙事活动,组织儿童开展故事叙事的社团活动,鼓励儿童改写、续写和创作故事,推动互动式亲子共读故事与利用电子媒介来讲读故事等多种途径进行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13.
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叙事是一种久远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继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努力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品格教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教育将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叙事核心在“事”,关键在“叙”。道德叙事产生教育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叙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传递过程;道德知识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区别,道德叙事契合了儿童道德形成过程的叙事性思维特点。我国学校道德教…  相似文献   

14.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叙事。叙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公益广告是对社会公众道德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宣传,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播方式。把叙事与公益广告相结合,有利于社会公众自觉接受道德观念,达到增强宣传效果的目的。目前,许多学校采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隐性地思想道德教育,校园公益广告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但是,校园公益广告在主题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有待提高。把叙事融入到校园公益广告中,把道德观念与情感、审美相结合,为学生培养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知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铁凝的创作没有回避社会政治叙事立场。但社会政治叙事不是铁凝的创作目的,她擅长日常叙事,她的小说始终以体贴、理解各种社会历史境遇中的"人"为宗旨。对铁凝而言,社会政治叙事只是她小说人物生存的某个具体境遇,也是她与主流话语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叙事是一种久远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继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努力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为代表的西方学校教育将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道德叙事产生教育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叙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传递过程;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区别;道德叙事契合了儿童道德形成过程的叙事性思维(narrative thinking)特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叙事策略包括指导学生阅读美德故事,挖掘教材中学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17.
道德叙事应用在学生德育教学实践中,指教师通常借助口头表达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将具有道德性的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小场景艺术地进行叙述,使学生在听故事时获得德育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可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开发道德叙事的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实施道德叙事,探究其应用路径和有效策略,通过寓教于事的道德教化、陶冶、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德性提升。  相似文献   

18.
道德叙事是一种久远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内隐丰富的教育价值。将道德叙事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教师要把握一些策略,即叙事素材要有针对性、时代性和生活化;叙事方式要多样化;叙事主体要多元化;叙事语言要精练和生动;叙事后要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9.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和教育成果表达形式,运用到高职会计专业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道德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自省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道德叙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分析与解读,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做到叙事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玻璃城》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侦探小说,其作者保罗·奥斯特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运用了大量的元叙事技巧,将作者现身、矛盾开放、任意时空等方法结合起来,使其不同于传统的侦探小说模式。其中互文和多重构架的运用,使侦探罪案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通过这两种元叙事技巧的运用,作者充分描绘了现代人迷茫的生活状态,以及由于迷失自我而产生的困惑。从元叙事出发可以更好地探讨奥斯特的创作意图及这两种技巧在文本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