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郑国地处晋楚相争的缓冲地带。南北两大集团都将争夺郑国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致使郑国国策朝晋暮楚不断变化。作为这样一个小国的执政者,所处地位十分特殊,既要面对各大诸侯国的强取豪夺,又要应付国内各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子产就是这样一位执政者,特殊的地位使《左传》作者对其倾注大量笔墨,  相似文献   

2.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新郑旦暮且破。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拯救郑国,惟外交一途。然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哉!  相似文献   

4.
1.牛贩子拯救了一个国家 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那会儿,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有一天,机会来了。他们安插在郑国的卧底送来一个绝密的情报,大意是他已经取得了郑国国君的信任,负责守卫郑国的北城门,如果秦国来个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相似文献   

5.
“郑风”爱情诗的产生与郑国的经济发达有关,与郑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同时与上古沿袭下来的风俗有关,与奴隶社会奴隶制较少“礼”的束缚有关。“郑风”爱情诗不仅抒写青年男女相爱的欢乐、相会的愉悦、家庭的温馨,同时抒发爱情受阻的烦恼及弃妇的痛苦。“郑风”爱情诗是我们认识春秋时代末期郑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郑风”爱情诗抒写各种感情,真挚醇厚、自然直观、朴素明快。“郑风”以典型的语言和行动、简捷的笔墨勾勒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子产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在青年时期就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介入了郑国的政治,从政四十余年,曾被立为郑国的卿,后出任郑国执政(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直至病终。据《左传》记载,子产在担任郑国执政二十二年中,对郑国的经济、政治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社会  相似文献   

8.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9.
弦高犒师     
春秋时,郑国有个牛贩子弦高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走到半路上,弦高获悉了秦国已经发兵准备偷袭郑国的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他连夜叫人赶快回去报告,同时想方设法拯救郑国。秦军行动诡秘,悄悄地朝滑国进军,眼看快要到郑国边境了。秦军大  相似文献   

10.
子产治郑     
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出任郑国卿士、执政期间,镜意改革,择能任贤,广开言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使弱小的郑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郑声"是商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其原初意义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的民间音乐;后范围扩大指产生于春秋时以郑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此后"郑卫之音""郑音"皆为"郑声"的进一步演变。"郑声"内容丰富多彩、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急促多变、表演男女错杂、演奏乐器丰富,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娱乐需求而备受喜爱。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郑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以及商业的发达、经济的活跃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进步,政治上表现出较为开明的色彩。外交方面的独立的意识,法家、纵横家先驱的出现,以及教育、私学的发展,都使郑人有着大胆、开放的意识。对于一个地处大国夹缝中的小国来说,如此开明的政治氛围,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郑风》的内容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1 996年 1 2月至 1 997年 1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郑市郑地体现了春秋时代郑国礼乐制度的风貌 ,因此在历史考古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以当时的史事和礼数典制而论 ,这些青铜礼乐器显然不是为祭礼而设 ,很可能是公元前五四一年 (鲁昭公元年、郑简公二十五年 ) ,在郑地成功举行“虢盟之会”后 ,郑简公年在新郑以飨礼隆重款接盟会的主要倡议者赵孟等三人时 ,主方食制之象征。新郑出土十坑礼乐器得以保存当年之风貌 ,这也许正是郑国对当年这两件历史盛事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诸侯国和地区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深入分析《国风》中的作品,可以发现各国不同的风俗民情及文化精神。从对《诗经.郑风》的作品题材、人物形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郑人爱情至上、勇于行动、坦然大方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相似文献   

16.
许国为炎帝之裔的姜姓诸侯国,周武王初封文叔于许,至战国初为楚所灭。在西周时代许人生活较为安定,而至春秋时期,为郑、楚两国所压迫,在70年时间内竞致5次举国迁徒,分别迁至叶、城父,再至叶、白羽、容城。5次举国迁移承载着许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多的痛苦、屈辱、悲哀与无奈。许国的历史经历固然因为郑国之侵扰、许人自己的选择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其处于楚、晋两大国交界处,这就使得它在南北纷争激烈的春秋时代不可能得到安宁与保障。同时许人数次移徙也体现出楚人在春秋时期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7.
郑人买履     
张鹏 《双语学习》2009,(5):18-19
郑国有一个蠢人。一天他想买双鞋,于是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尺寸,并记了下来。但他去鞋店时走得太匆忙,把量好的尺寸落在家里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先驱与外交使臣,郑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从社会与文化层面看,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郑和被广泛神化,并演变成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长期流传的“郑和崇拜”,成为凝聚华人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从国家政治层面看,郑和形象的塑造与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对郑和形象的塑造与强化,不仅反映了“文化郑和”在民间社会作为信仰与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更凸显了“文化郑和”在新时期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规范塑造与价值取向方面的角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宋政府如何处理与辽、夏的关系,当时各方面的意见颇有不同。包拯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应有正确认识,遵守盟约,平等互利,保持均势,认真对待,提高警惕。在防御措施方面,应当精兵选将,控守险要,训练民兵,补充战马,广积粮食,加强军事情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20.
郑声名辨     
认知“郑声“概念是对其研究的起点,而正确区分“郑声“、“郑风“和“郑诗“又是理解“郑声“所指的关键。依据相关文献可知,“郑声“是孔子对一种非雅音乐的贬称,“郑风“是周乐的一种,也就是通伦理之音,而“郑诗“则是《诗三百》文本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