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2.
刘水  韶峰 《地理教育》1997,(1):35-36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泰山的礼赞。  相似文献   

3.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3000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  相似文献   

4.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5.
泰山成山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泰山绵亘于山东省济南市与泰安、历城、长青三县之间,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45米,其高峰次于华山和恒山,居五岳的第三位。泰山之美在于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泰山地处鲁北,古时鲁国人对之举首可望,所以《诗·鲁颂》里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是诗歌中最早对泰山的描写。史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赞美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八个写形字中,前六个字写泰山的雄伟壮丽,后两个字写他对泰山的神秘感。这,可算是对泰山的绝妙描述了。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其中“三驱”课本注为:“《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笔者以为,此种注解欠妥。《易经·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译为:“九五,光明正大地辅佐。君王狩猎,三方驱围,网开一面,任凭前方的禽兽逃逸,邑人并不惧怕,吉祥。”又注“三驱”为:“三面驱围,网开一面,这是天子田猎之礼。”这“天子田猎之礼”可能是《礼·王制》中说的:“…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8.
杨聪 《四川教育》2005,(2):77-77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  相似文献   

9.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三首》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很明显,课本和教参表明了如下观点:第一、上阔的“看”与下…  相似文献   

11.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2.
泰山     
泰山自古就被称为“五岳之首”,那你知道五岳分别是什么吗?对了,那就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就带大家到泰山去找找“小天下”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第一册雨中登泰山[学习要点]《雨中登泰山》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抒写了作者雨中登临泰山的“独得之乐”。阅读这篇游记,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抓住“雨”,体会课文开头是怎样点雨的,结尾又是怎样以雨收笔的,文章中间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5.
<正>从语文课本说起前段时间,我结识了一名外地的高中生,她热情而又博学,言语间洋溢着少年的浪漫与真诚,给人十足的亲近感。当她问及我的家乡时,我脱口而出“桐城”。“我知道桐城啊,那里的‘桐城派’非常有名。《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就是桐城人。”小姑娘一连串“了然于胸”的回复,让我惊讶不已。  相似文献   

16.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  相似文献   

17.
陆平 《今日教育》2014,(12):44-45
一、从“内”到“外” “内”,指的是课内,包括课本内和课堂内;“外”指课外,包括课本外和课堂外。“从‘内’到‘外’”,指教学内容从课本内到课本外的拓展,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现行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诗中有18个‘自’字、19个‘相’字、5个‘见’字,请按照意思或用法分别作归类整理。”可见,“相”、“见”二字的意思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相似文献   

19.
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了”是表示动词的完成貌的,“着”是表示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的。文章所要讨论的是“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训诂三则唐遇春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愁思”,中学课本不注,通行注本都释为“忧愁的心思”。案:“思”当训“悲”。先看字义。“思”有“悲”义,一般辞书均收。《辞源》:“思,悲感。《文选·晋张茂先(励志诗)》‘吉土思秋,实感物化。’李善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