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历史上胡适是个人们争议较大的人物。因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有人曾说他是“全盘西化”。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认真玩味胡适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便会深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胡适先生并非是那些人所指的“拿来主义”!他的主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所发出的句句感言是充满理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个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些赞同、补充和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后人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了。 其实,当时参与讨论的也不过是李大钊、蓝志先二人,胡适本人以后也只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二文。前后时间仅为一个多月。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后人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查阅当时的有关文章与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曾一再出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这些斗争,实质上是围绕着“四项基本原则”问题的进行的。 1919年,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胡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斗争。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在提倡白话文方面曾起过作用。但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达到高潮时,胡适就忍不住了,于1919年7月,他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说,“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  相似文献   

4.
王金华 《考试周刊》2013,(30):53-54
对于中学生作文指导,所有的老师都没少下工夫,但实际上,老师即使是把所有的写作理论都教给学生,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还是茫然不知所措。作者从实际出发,建议少谈些"主义",多给些"方法",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作手法之后,自然会力图创新,写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说“少”     
目前,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重视“少而精”,但是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讲少了学生所得的知识少了,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讲少了又怎么能讲得精?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对“少”字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的缘故。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说:“我们应该把真正合乎标准的质量看得比一切统计数字更重要”。课堂教学我们讲得少,也必须讲究质量,而“精”正是一定质量的体现。讲得精并不取决于讲得多,正象质的优良并不取决于量多一样。事实上,教师讲得少些,更能保证重点;讲得精些,更能求得实效。我们常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轻才能有所重”,就是这个道理。少与多也是辩证地统一的。获取知识象攻打敌人一样,“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指一指地断,更能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其求得表面的多,不如求得真正有价值的少;而从长远的日积月累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6.
“厚今薄古”的方针提出后,我们理解得很简单。肤浅地片面地认为“厚今薄古”不过是多研究些近代、现代史,少研究些古代史;多讲些近代、现代史,少讲些古代史,下学年在古代、近代、现代各门历史课的授课时间比重上由上级规定作点调整就行了。这是课本编者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对方针的实质没有深入细致全面地思考。后来,我们看了范老的文章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史学界讨论这个方针的报导,我们才逐步认识到“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乃是史学界中“兴无灭资”和“兴资灭无”两条路线的斗争。“言必三代”多研究多讨论古代史,少研究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应该讲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作者在文中就课堂教学中多讲和少讲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一样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注重语文教学中讲的作用,并不是要求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在人们的意识里,“讲”似乎就是“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然而,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讲课,不管他是怎样讲,点拨也好,引导也好,启发也好,教师总是要开口的,或讲得少些精些,或讲得多些杂些,总之,教师与“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彭颖杰 《教育艺术》2002,(11):57-57
近些年来 ,在语文教学中对“讲”有些偏见 ,有的学校干脆规定每节课讲的时间不准超过15分钟。在人们的头脑中 ,“讲”似乎成了“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 ,然而 ,实际上教师天天都在讲课 ,不管他是怎样讲 ,点拨也好 ,引导也好 ,启发也好 ,教师总是要开口的 ,或讲的少些、精些 ,或讲的多些杂些 ,总之 ,教师与“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师不是来讲书的 ,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 ,把文言翻成白话 ,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 ,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 ,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 ,容易忽略处给他们…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畏难求易,只是懒。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教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相似文献   

11.
张青民 《学语文》2010,(4):29-30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语文教材”、“选文”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对教材选文研究的文章不少,但从选文作者的构成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一篇也没有。笔者通过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7—9册)作者构成进行分析,提出“多”中的“少”这一问题,即:新教材体现出新出现作者多、外国作者多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传统名家少、女性作者少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喂,王后,到该讲故事的时间了。”国王说。这段时间,他如果不听故事,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他越来越离不开山鲁佐德了。“好吧。”“今天讲些什么?”国王好奇得伸长了脖子。“我就讲一个航海的故事。”山鲁佐德想了想说,“一个叫辛巴达的水手航海的故事。”“哦,辛巴达,一个好名字。”国王说。辛巴达是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他住在巴格达城中。一天,他突然想到人的一生不能这样白白度过,应该趁年轻时多做些事情。于是,他就买了一批货物,出去航海。他航行了很久,每到一个地方,都上岸和当地人做买卖。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岛,就把船停到岛旁…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中等教育考试委员会委员彼得·柯尔比在英国综合学校研究中心最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评价未来学校的优劣,将主要看计算机与学生的比率,而不是目前所依据的师生比率。他敦请中小学教师注意英国是以科学立国的国家,要求他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好奇心。他提议历史课应少讲些“国王、女王和战争”,多讲些历史上大发明家的生平事迹。他认为许多发明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国王、女王和战争”。教师  相似文献   

14.
王大伟 《今日教育》2009,(12):40-41
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蒯福棣老师说得好:“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得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得少却讲得精当,问得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循循善诱”方面做得可谓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向我们展示了阅读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7,(1)
曾天山,教育学博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是我国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学理论等领域方面的资深专家,他先后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教育类)课题的研究,曾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撰写专著2部。在论坛上的讲话中,曾天山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科学思维的国度,历来讲儒教讲文化比较多,而讲科学比较少,文化里的科学因素也比较少,这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不利影响。现在要科教兴国,而国民素质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那问题出现在哪里?目前要检讨就是师资体制出现了纰漏。”  相似文献   

16.
张礼 《学周刊C版》2011,(1):58-59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少的现象,这种“以讲代读”“讲深讲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新课程教材把原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从“讲读”到“精读”,虽一字之差,但含义深刻,需要我们深入体会。教师如果不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仍旧穿新鞋走老路的话,那么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无法提高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更无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者提出“教育本质”问题本身的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方式。作者认为,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局限,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存在上,当代教育哲学的任务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长跑·人生     
唐尔立 《新读写》2014,(4):61-61
读过村上春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纯粹地记录长跑中作者“此时此刻心情”的诚实文字,从中能看到他有类似于“每周60公里,一个月260公里”并逐渐递增的跑步计划,且自1982年起,每年都有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一习惯。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后工业社会产生以来,西方多元主义日益将文化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在此前提下,多元主义政治思想有两种倾向表现突出:激进的多元主义和温和的多元主义。前者侧重于破除一元而建立多元;后者注重多元基础上的社会整合。作者认为将“一”与“多”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在探讨“一”、“多”关系上更多地偏向于杜会也是有局限的。“一”、“多”关系应该在社会和国家的辩证关系中实现均衡。  相似文献   

20.
浓缩篇     
一粒糖精,可以甜一大碗水;一点酒精,可以燃烧好长时间。何以故?就在这个“精”字上。化学上讲究“浓缩”,很多东西可以浓缩成为一小块。挤掉水分,去掉不必要的,留下精华;精华嘛,总不会是太多的。浓缩的过程:由多到少,由淡到浓,体积逐渐缩小,由散而聚,由液体到固体——或叫结晶体。“晶”者,晶莹透彻,闪闪发光者也! 化学上有浓缩,写文章也讲究浓缩,讲文章也讲究浓缩。给学生讲文章,话是讲得多好呢,还是讲得少好呢?我看少些好,尤其对于那些贪多求全的人来说。古人云,“备多力分”,讲文章处处都平均使用力量,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