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20年7、8月间,我父亲郑振铎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学生。一天,他和好友——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耿济之偶然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父亲和耿济之把其中的25首诗都读  相似文献   

2.
《北京档案》在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蒙编辑部的惠赠,每月我都能非常准时地收到一本,这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也使我对《北京档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北京档案》成了我案头常读的一本杂志,朝夕相见的老朋友.我读《北京档案》,理解了《北京档案》,在《北京档案》杂志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3.
呼唤书评     
读书,从来就存在着“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 的问题,而“评理若衡、照辞如镜”的书评,正是万千读者可信赖的向导.  相似文献   

4.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5.
我搞业余写作只有二年多时间。1989年,我去河南日报记者处刘传钦那里探友,他送给我一些《新闻爱好者》月刊,并说:“看看这刊物,业余想写点东西很有好处。”从比读《新闻爱好者》成为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学写新闻报道的念头。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我在学习写作上  相似文献   

6.
浩然出书慰亡灵·孟皋卿·今年春节,借拜年的吉日,我有幸见到了浩然同志。问候之后,池送我由他主编的《北京文学》1996年第二期,我一翻目录,离地看到浩然同志写的一篇文章《用灵魂和生命镌刻的碑石》,它像磁铁吸住了我的视线,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回家后,我又读...  相似文献   

7.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8.
亚运会前,老朋友夏尔马到北京来了。半夜我快下小夜班,电话里传来他那我已感陌生的嗓音时,真是令我惊喜万分。这位不结盟国家新闻交换网记者是受亚运会组委会之邀,到北京采访亚运会准备情况的。几天来早出晚归,参观采访,“剩下最后一天用于领略伟大中国首都的特色和拜会老朋友”。我们约好次日见面地点便顺致晚安。次日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吵醒。电话里夏尔马所住旅馆的服务员给我读了他写的条子:“宣,恰巧碰到一位热心的姑娘愿作导游,为了多看一些地方,我决定随她去了。晚些时候再见。夏尔马。”听罢我对这不顾友情的“好色之徒”除了气愤之外别无它法。第2天直到晚班快下班时,电话中才又传来他的  相似文献   

9.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六日,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秦兆阳同志应邀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电影馆为北京文学讲习所小说创作讲习班讲课。听众有一千多人。散会后,我陪着他出来,意外地一再遇到人群中有些四十岁左右的男女学员迎上前来问好。他们不约而同地问到兆阳同志的年纪和健康,而且都说在中学生的时候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在田野上,前进!》,想不到过了快三十年才见到  相似文献   

11.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3.
中等个子,国字脸,未开口先带三分笑,这便是梁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梁志刚,是我刚调师机关不久。那天,我们组织全师报道会战到团里采访,采访结束刚回到招待所,便响起了敲门声,我拉开房门,是一位佩戴上等兵军衔的战士。他口未开关先露:“请问你是谷干事吗?”我点了点头,说:“对呀。”他的脸立马笑成了一朵大菊花,说:“嘿嘿,我找了你几次,现在总算见到你了。”我把他让进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梁志刚,很热爱写报道,希望我给予指点,说完像弥勒佛似的笑眯眯地望着我。我说好啊,你以前在家搞过报道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我的读书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我的研究和写作相结合而读的相关的书。在这方面,今年我主要读了两类书。一是读尼采的德文原著,尤其是他的全集第一卷,那是他的早期著作, 其中论教育的一篇长文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他在此文中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分析了媒体对于教育的不良影响。二是读古希腊哲学家的作品,写了三篇文章《玩骰子的儿童》、《未经省  相似文献   

15.
我还清晰地记得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时讲过的一句话,叫做“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不过认真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看到陈力丹同志的新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993.8,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我有些感慨。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上,我知道他有一个研究马克思传播思想的计划。那时我觉得他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已经颇深了,也许两三年内就会出成果。以后多次  相似文献   

16.
《北京档案》2007,(2):51-51
知心大哥: 谈到写作,我特感激<北京档案>,因为<北京档案>对我起了亦师亦友亦园地的三重作用.我深悟读好、评好、用好<北京档案>,其中奥妙无穷,受益更是颇多.  相似文献   

17.
蔡越 《全国新书目》2012,(10):16-17
斯蒂芬·金的粉丝詹姆斯·史密斯认为,《末日逼近》是恐怖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正邪间的较量,还关于宿命。《末日逼近》——最早的版本出版于1978年。我是16年之后读的这本小说。我仍然记得,当时我和家人在土耳其度假。我的书都散开了,因为太大了,而且装订也不结实。我一边读,胶水一边化掉,一页一页的都散了。在这个假期之前,我知道我爱斯蒂芬·金,但读完他的小说后,不管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我都愿跟随他。因为《末日逼近》,我把他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因为他,我才成为了一名作家。也正因如此,我不知该如何下笔。  相似文献   

18.
香港青年文艺评论家黄维梁博士的《怎样读新诗》,是我读过的几本香港诗论中较好的一种。此书由香港学津书店出版,在海外颇有影响。黄维梁,1947年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即返母校任中文系讲师。1981年秋曾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客座副教授。他写过不少美丽多姿的散文,1983年曾有集《突然,一朵莲花》问世,他亦写过诗,附在  相似文献   

19.
律师信箱     
我是一位在校小学生的家长,我儿子在北京的一所小学读五年级。虽然我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宽裕,但是为了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去年我花费近万元给他买里一台最新型号的品牌电脑。刚买那会儿,孩子特别高兴,我也总陪着他利用学习软件温习功课,有时也上专业的儿童教育网站学习浏览,觉得效果还不锚。后来,由于我的工作较忙,我爱人又不熟悉电脑,就一直由孩子一个人用电脑学习。但最近几次,通过检查他的上网记录我发现,他经常光顾的几个网站上的有些内容有赌博、暴力、色情等不适宜青少年浏览  相似文献   

20.
真书无香     
十几年前,我曾在北师大听散文家韩少华讲课,当时他还在北京一所中学做老师,说起自己最心仪的读书境界,他描述道:那就是,外面下着大雪,屋内火炉正旺,我独自拥被读茨威格的小说。当时年轻的我也想象了一下,觉得确实很美妙。由此想到,具有传统士大夫情趣的或小布尔乔亚情结的人尤其是知识者读书不仅是在阅读内容,更多时候还是在体察与内容有关的形式以及书外的氛围。 清人张潮很有名的《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史子集,春夏秋冬,一一对应,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