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源头有活水,基层天地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为我们记者采访报道指明了方向。基层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本在实践。作为一名生活在基层、工作在一线的基层记者,更应该走出办公室,跳出文山会海,因为只有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采写出接地气、有温度、有感染力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走下去:基层一线"抓活鱼";融进去:贴近百姓"接地气";沉下去:带着思考"解难题",才能跑出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李方 《青年记者》2012,(8):41-42
大多数新闻作品都是有主题的,也有一些新闻作品是没有主题的,比如一些奇闻趣事、简单的信息性的作品.从总体上讲,新闻作品需要主题,需要有好的主题.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记者只有把握主题,提炼主题,深化主题,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使读者不仅能获得信息,而且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才有可能把新闻写成“好新闻”.  相似文献   

4.
自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新闻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扎实稳步推进,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的重要体现,也是改进作风文风、提高能力素养的重要工作,更好地发挥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只有深入基层,新闻才有生命力"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记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只有真正脚踩在基层这片土地上,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底气,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心里也才能踏实。中外新闻实践证明,那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流传后世的作品,都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甚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写出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事实证明,只有"接地气"的的新闻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是真正的好新闻。笔者阐述新闻接地气的内涵,原因及具体做法,有利于我国新闻媒体更好地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编辑部里的把关人,是新闻作品的再创作者,是记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编辑在新闻工作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所有新闻稿件都要经过编辑的选择、加工、再创作,才能同读者见面。因此,新闻报道文风的好坏,新闻作品的优劣,都和编辑作风有直接关系。编辑只有树立起优良的作风,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就是要采写好新闻,这是每个记者的必备素质。那么,什么新闻才是好新闻,怎么样才能抓到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要有针对性,才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造成社会反响。这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正象针灸的医生一样,只有把针灸扎在穴位上,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后,各大报刊围绕大会中心抓了许多针对性强又各具特色的报道。其中经济日报在11月18日一版的显著位置上发表的专访《总书记的西服是我们做的!》就是一篇好新闻。新闻报道要面向社会,记者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力求回答那些读者所思、社会关注的议题,才能显示出新闻的特色和个性,《总书记的西服是我们做的!》恰是这样的一篇作品,它是在广阔的特定背景上选准  相似文献   

10.
蒋勇 《新闻实践》2009,(12):68-68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发现新闻线索、开展深度报道的先决条件,也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基本动力。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从中深挖出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特写考验记者对新闻与生活现场的观察能力,以及创作时的表现能力。新闻从业人员只有深入挖掘,抓取典型,运用灵活而细腻的表现手法,才能完美表现新闻内容,成就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新闻、写好新闻,让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在媒体行业中发展得更好。本文浅谈了新闻敏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新闻、写好新闻,让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在媒体行业中发展得更好。本文浅谈了新闻敏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由于受区域的局限,新闻源头较为狭窄,记者时常为写不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而苦恼。的确,在我们身边,不可能每天都有被称之为好新闻的事件发生,但好新闻又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是事实。关键是记者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新闻。  相似文献   

15.
李玫 《新闻知识》2001,(Z1):32-33
新闻记者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用心写出来的稿件有较高的“命中率”。从自己做记者的体会看,只有好新闻才能拥有这样的幸运。尽管一篇好新闻的诞生,需要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等成全的条件,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记者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对事物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有人将良好的综合素质比作新闻记者“飞翔的翅膀”。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规律“长袖善舞”的作用下,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各种新闻事实千姿百态,良莠相参。为此,要从各类复杂的现象中抓到一条真正的“活鱼”,并将它写成一篇好新闻,较…  相似文献   

16.
王成华 《青年记者》2012,(36):57-58
当前,有些记者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改材料写稿;有些记者每天想的是如何赶场子、拿红包、拎袋子,写出的稿子多是应景新闻。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笔者21年来的采访体会是:好新闻是用"铁脚板"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刘意婷 《报刊之友》2013,(9):117-118
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在全国新闻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产生了一大批锐意出新的好记者和“接地气”的好新闻。作为最基层的县区媒体,虽然身处基层,却受客观条件制约,往往又脱离基层,更需要贯彻“走转改”的精神实质,制作出贴近民生的好新闻。本文从县区新闻媒体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基层新闻单位“走转改”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法,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产生有活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风.体现着媒体新闻观和价值观.背后蕴含的是编辑记者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品格。自2011年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大媒体的文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在作品上,主要是视角倾向基层、选材更接地气、主题突出民生。但从受众的角度讲.新闻的表达手法、事实的组成结构、文本的属性选择等,也即新闻的叙事方式尚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有了好新闻,于是乎有了媒体上的好新闻。 但生活中的好新闻不一定就能成为媒体上的好新闻,如果没有好记者的话。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是有思想的记者,正如好新闻是有思想的新闻一样。 什么叫有思想?一个好记者应具有怎样的思想? ——心中要有党性。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 的根本条件。党性,就是讲政治、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深圳市委主管主办的重要党报,《深圳商报》社要求我们的记者与深圳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刘建伟 《传媒》2017,(8):27-28
如何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记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党从延安整风提出反对党八股至今,一直在培养生动活泼、鲜活有力的文风。可以说,文风既反映记者的文化理论修养,也反映其思想道德水平,体现综合素质。改进文风是每一个新闻人终生奋斗的目标。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部队工作季节性、重复性、周期性特点非常明显。在部队重复性工作面前,新闻稿件如何才能常写常新,无疑是军事记者在改进文风方面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