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3.
以4月1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肃清“左”的流毒和纠正软弱涣散状态》打头,到4月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二十二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平均每篇八百多字,除几篇千字以上外,一般只有五六百、六七百字。4月1日那篇就是七百来字。人民日报头版评论这么明显地一短,使人们看到了报纸评论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5.
从十八大开幕后,到2012年12月26日,钱江晚报评论版刊发了有关十/\大及十八大后一系列高层动态的评论文章共20篇,本报评论员撰写19篇,只有一篇出自特约评论员之手。无一篇转载自其他媒体。大部分都市报的评论版,平时的时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事一议”式的,题材的重要性与涵盖面,都不可能与十八大同日而语。钱江晚报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力度与密度参与重大事件评论,也远远超过同城其他纸质媒体,在国内都市类报纸当中也是不多的。数量的意义是有限的。作为钱江晚报新闻评论员,参与了十八大评论写作和编辑的全过程,最突出的体会是:如何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提升、体现评论自觉。  相似文献   

6.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7.
文合时而发──北海日报两组系列评论浅析叶乐阳去年,北海日报一版先后推出两组系列评论,一组以《论振奋精神跨入1995年》为副题统领8篇署名评论员文章,另一组以《学习孔繁森系列评论》为副题统领9篇署名评论员文章。这两组评论选题有所区别,但读者反应热烈。有...  相似文献   

8.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大众日报》推出了一组(7篇)颇有新意的评论文章——《职业道德对话评论》,反响较大。“本报评论员”邀请部分普通群众,围绕职业道德范畴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双方在热烈真挚的交谈中,把评论一步一步地推向深入,最终达到高潮。 这组文章,在把“对话体评论”这种文体献给广大读者的同时,也给新闻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顾名思义,“对话体评论”是将对话主体(本报评论员)与对话客体之间,对某一(些)问题或某种(些)现象的评论,如实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即予以发表的一种评论体裁。 其实,对于“对话体评论”,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古希腊时期著名哲人苏格拉底与一些思想者的对话,古印度释迦牟尼与弟子们的对话,以及我国古代著名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向将会是怎样呢?研究并明确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各个新闻单位顺应我国新闻改革的趋势,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增强新闻评论的效能,以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一是小型化近几年来,新闻评论开始呈现一个明显的发展态势,那就是小型化的趋向. 从去年六月在哈尔滨举行的一九八三年全国好新闻好评论评选活动来看,全国各地推荐参加评选的好评论总计69篇。据不完全统计,800字以下的约43篇,占百分之六十二;800字以上的约26篇,占百分之三十八.其中最短的一篇社论是《福建日报》的《好人“怕”坏人的原因何在?》,只有290字。  相似文献   

11.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没有高质量的评论,特别是重要的评论员文章,引领主流舆论就缺乏深度和力度。好的评论员文章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带有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以敏锐、前瞻、深刻、独到而吸引读者。《伊犁垦区报》坚持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配发各类评论员文章,以弘扬主旋律,打响主动  相似文献   

12.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13.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者,还是弱者,”评论写道:“这样一条‘铁打的汉子’,  相似文献   

14.
记得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在《评论员札记》一书中谈道:“一位老练的评论员,拿到一篇新闻,不要很长时间,就能配出一篇出色的评论.一个初出茅庐的评论员,可能吭吭哧哧花了很长时间,还不能配出一篇较为满意的评论.”比起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老师,我的确是“初出茅庐”.每每拿到要配评论的报道,就时时想起于宁老师的经验之谈:“其中的区别就在是否善于源于新闻又高于新闻.”然而,在配评论的实践中,真正能给一则新闻配出好的评论,做到“源于和高于”,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常常会显得“吭吭哧哧”.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翻阁了近一年半以来的“真理报"的国际评论文章.从这一段时期的"真理报"的国际报道来看,国际评论文章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评论员评论;(二)观察家评论;(三)"国际评论";(四)"国际轻济原评论";(五).国际问题的短评和札记等.先说评论员评论.。署名"评论员"的评论,是代表报纸发言的一种评论,从内容来看往往是评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或某一国的政局(如评论日本大选等)等等.篇幅一般较长,短者三千字,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还有以"国际评论"为题的一种.这种评论是粽合评述当前国际上重大部问题的文章,而不是像前面那一  相似文献   

17.
评论、理论是《人民日报》的强项。 下面,笔者向读者朋友推介几篇见之于该报的评论、理论文章。 (一).事物自身的逻辑作者深沉的情感──读《人民日报》就“撞机事件”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今年4月 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海南岛沿海的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造成我飞行员下落不明。随后,美机未经允许进入我领空,降落海南陵水机场。围绕这一事件(简称“撞机事件”),《人民日报》于4月5日、7日、12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霸道行径与霸权逻辑》、《正义呼声和强国行动》、《把爱国热情化为强国力量》。这组评论所蕴含的严密…  相似文献   

18.
张全  王冬敏 《新闻实践》2012,(11):38-40
乐清日报自2011年3月改版后,专门开办了评论版,每周三期。设有“乐清观察”、“经济走笔”、“众议”、“巷议”、“140字”、“画语”、“政论”等栏目。到今年8月底止。刊出评论版240多期,发表评论文章近1700篇,其中由本报记者、编辑和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本地评论310多篇。在国内县市报中属评论版刊出频率较高、系统性较强的报纸。乐清日报评论版的闪光点,在于对本土评论的操作。因此在读者群中建立了较高的公信力,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系列评论是一种新兴的评论形式,有系列评论员文章、系列个人署名评论,系列社论亦有,笔者曾读过《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7日至1983年2月10日的连载7篇反对“大锅饭”的系列社论,但在地方报纸上尚不多见。系列评论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三篇以上,大多连续刊发。笔者在策划和写作系列评论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些问题比较重大、涉及面比较广泛的题材,做一篇评论文章势必篇幅长、中心多,使文章重点不突出,影响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