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给他们提供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不仅有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还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精准扶贫是学校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将精准扶贫思想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既能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又能培养其公平、公正、诚信、守约的道德精神。目前,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精准认定贫困生存在较大困难。究其原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贫困生的现状,阐述了当前高职贫困生精神资助的必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和精神资助的内涵,初步探索了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生精神资助的路径,以期把"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为贫困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唐弋钦 《科教导刊》2023,(8):137-13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诸多不良情况,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让他们陷入囹圄,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应有之义。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由浅入深,资助方式由“保障型”转向“发展型”,由“供血”转为“造血”,资助工作重发展是内在要求,重心理是现实需要,剖析心理贫困现象的成因,探索解决的方法和应对方式,如此方可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一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了新思路。贫困生群体一直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焦虑、抑郁、敌对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在精准扶贫模式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经济扶助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深入融合的缺失,导致了贫困生群体极端化心理问题的多发性。"互联网+"视域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构建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模式、实现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化,是使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是本届党中央在扶贫问题上最核心的指导思想,高校扶贫同样要做到精准,这也是促进国家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保障.但在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由于资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资助体系未能有效落实、贫困生认定环节存在较大障碍和资助过程缺乏科学设计等原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程度.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将大数据思维引入高校资助工作,实现资助对象的人性化精准识别、资助方式的多样化精准定制和资助管理的动态化精准调整,从而能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做到高校的"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6.
在对后扶贫时代的内涵进行简述基础上,指出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利于帮助相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进而提出若干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依托图书馆组织相对贫困生开展读书会活动;针对相对贫困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对高职院校相对贫困生加强生涯教育与辅导。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而学生作为我国强国富民的最基础保障,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度。现如今,贫困生资助中的人文关怀并不容乐观,虽然有着一定经济上的资助,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精神上的而抚慰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本文在对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和重构中进行研究分析时,首先分析了当前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缺失的基本表现,其次分析了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和重构的必要性,最后探讨总结了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重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指导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帮助贫困生实现价值理想的要求。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存在经济投入不足、资助模式单一、缺乏经济分配动态考量机制及突出人文关怀的精神资助等问题。完善以人为本的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实现对贫困生经济上、精神上、能力上的综合资助,可通过借助政府和社会各方主体的力量,充裕资助经费,实行动态化考量机制的经济资助策略,开展针对个体的个性化精神资助,提倡注重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资助等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和措施,随机抽样466名高校贫困生开展从政策知晓度、资助政策的满意度和目标群体影响情况三个维度对现行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资助政策知晓度不高;对资助政策的满意度很高;贫困生资助面并未全覆盖;获资助生心理压力大于未获者,且差异显著等。基于此,提出加强资助政策宣传,扩大资助学生覆盖面、拓宽勤工助学途经、完善心理扶贫策略,关爱贫困生健康成长等举措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解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发现新的经济压力、新环境、新人才标准、就业问题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应该建立贫困生档案,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建立比较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对策,实现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高校现行贫困生资助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输血型"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认为该模式的核心是对贫困生进行直接的经济解困,忽略了对贫困生能力、心理上的解困,最后提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以期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资助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职贫困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及构建资助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群体数量大,构成发生变化,就读职业学校比例大,但往往因经济因素不能完成学业,对半工半读有强烈意愿。构建中职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经济、创新扶贫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指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了经济欠发达的状况对所属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制约因素,从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角度提出了解决此类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分析了贫困生现存的经济状态和思想状况,并指出高校现有资助体系的不足所导致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最后从解决贫困生经济状况和心理帮扶角度出发,对目前高校的资助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改善高校资助体系和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社会、高校等对贫困生物质扶贫力度加大,但这种资助模式对其精神和能力贫困现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据此,本文着眼于贫困资助的新模式——"扶贫,自强,奋进"的三维贫困资助模式,将精神与能力扶贫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现今,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各高校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奖、贷、勤、助、补"多元化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一、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在我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体现  相似文献   

17.
职教信息     
广东省安排2.1亿元资助1万名贫困生读技校广东省已开始实施5年内资助2万名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中等技工教育,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智力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这一项目。智力扶贫资金对每个贫困学生每年资助3500元,用于支付贫困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全部学杂费、住宿费、实习试验费;承担智力扶贫任务的技工学校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保证本校培养的贫困生100%安排就业;如贫困生不能实现就业的,技工学校要退回省财政补助的智力扶贫资金。目前,全省已有1万名贫困学生接受资助在57所技工学校学习。为加强对技工学校智力扶贫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帮扶上,而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不够,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贫困生中推行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资助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完善资助体系的教育功能,维护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高职院校认真贯彻落实资助育人理念,结合工作实际规范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精准识别不彻底、按需资助不充分、资助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此,建议通过利用海量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识别、完善贫困生精准资助"四大保障"体系、实施贫困生精准资助"四大育人"工程、构建贫困生"四大能力"平台,来实现职业教育扶贫"扶智、强能、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范萍 《考试周刊》2011,(75):200-201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的一大主要群体,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贫困生问题更是突出,为此,我国在贫困生资助方面更是偏向地方师范院校。但是,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的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还有心理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贫困生的资助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完善的心理救助机制,从而不断推动地方师范院校贫困生学业和生活问题的科学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