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鸿 《学会》2013,(12):5-11
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非公募基金会的脆弱性渐渐暴露,如组织管理松散、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等等。随着慈善丑闻的揭露,非公募基金会问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文章把研究视角凝聚在非公募基金会问责上,采用“应激-反应”性研究对发展过程中非公募基金会的问责进行探讨,试图完善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燕梅  周咏梅  田青 《学会》2013,(7):13-18
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首次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类。论文通过对我国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财务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未来促进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宇珊 《学会》2006,(7):20-24
《基金会管理条例》首次提出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一概念,条例实施以来,有十几家非公募基金会相继成立,本文以这些基金会中的代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为例,通过介绍和评述该基金会的发展背景和运作现状,总结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中的一些特点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振华 《学会》2014,(11):5-10
非公募基金会是我国慈善领域的组织载体之一。如何积极引导、有效推动此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江苏省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我国其它地区非公募基金会的迅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胡黎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4):42-43,46
鉴于当前慈善事业体制不完善以及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简述了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构建壹基金慈善品牌,探讨了壹基金慈善品牌对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影响并列举出促进其发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文 《学会》2006,(12):20-22
《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已经一年多了,按照要求大多数基金会换发证书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根据基金会成立的条件,作为登记管理机关也陆续批准登记了一些新的基金会,特别是以企业、个人投资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从组织理论学的角度说,一个组织的结构、目  相似文献   

7.
洪晓梅  齐宁 《学会》2012,(1):3-7
民间公募基金会在我国不甚发达,面临着诸如身份不明确、公信力不强、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立法不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及基金会内部的资源保障不足等。李连杰壹基金由最初的公益基金计划发展为非公募基金会,再到成功转型为公募基金会,其曲折的转变过程引人思考。通过完善基金会的相关立法、取消双重管理体制、严格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及强化和完善监管机制等途径,尽早冲破制约我国民间公募基金会发展的羁绊,为迎来我国民间公募基金会发展的春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秦威 《学会》2011,(2):33-35
<正>根据政府民间组织的管理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大陆的基金会(下称:基金会)在形式上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是在民间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并接受监督与管理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透露,至2009年底全国基金会总数已达1840多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达846家。  相似文献   

9.
孙录宝 《学会》2014,(4):8-11
非公募基金会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服务社区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鉴于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非公募基金会应该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6,(8):60-60
2005年总收入低于800万元的公募基金会和总收入低于200万元的非公募基金会,在指定媒体上公布年度工作报告要,均可获得民政部资助。这是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于8月1日发布的《关于资助在民政部登记的部分基金会公布2005年年度工作报告要的通知》所规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