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在中国的上映带来了不小的争议,人们一直围绕电影改编的得失争论不休。从文化视角上看,中国电影对外国小说的改编,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得失的争论,而是文化碰撞后的再现,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重构了叙述时空与叙述视角,置换了文化主体,将一部西方经典小说变成了一场中国式的影像叙述。  相似文献   

2.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及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新中国建立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新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消费文化的各种要素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改编策略:充分发掘文学原著中故事元素,用电影的方式重写文学原著中的故事,保持流行艺术中"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重新设置,突出丑角人物与理想人物,发挥电影的视觉文化功能,创制视觉奇观,变原著的评书体语言为戏谑化的对白。  相似文献   

5.
论文着重探究查特曼确认"非叙述"到"叙述"的转变内涵,从查特曼"非叙述"的含义及其形式入手,再以文学与电影中叙述者的必然存在来辩驳"非叙述"的谬误,并论述《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被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大多数电影作品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其中《铁皮鼓》被认为是对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铁皮鼓》向人们展示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基本范例,包括对原著风格的继承、叙述视角和语气的转换、内容的截取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电影《色·戒》自上映伊始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度构成了华语世界的文化奇观。张爱玲在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极度偏爱,并通过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帮助展现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安则通过对叙述模式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电影和电视引发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校园里,面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冷落和对大量文学改编电影的喜爱,进行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对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文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对读的方法,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解力、文化洞察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由电影回归文学。  相似文献   

10.
当今华语电影市场下,出现改编文学作品的热潮.中法合拍影片《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通过比较《狼图腾》原著及改编电影,分析电影叙事手法,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以期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和改编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著作。大卫·里恩导演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得奥斯卡提名。而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则存在着差异。影片与文本相比,彼此在表现手法上也互有优劣。另外,随着影视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文本的改编也日趋热门,我想以此为鉴,倡导负责改编,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4.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老井》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动,影片在表现3个人物时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弱化对其鲜明个性、反抗性的表现。主要改动的情节包括孙旺泉父亲去世情节的提前、神话迷信情节的删除以及以打井石碑结尾的处理等,使得影片与原著相比更强调生存的艰苦,赞颂民族的牺牲奋斗精神,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远距离审视。探究改编的原因,一方面是小说与电影不同艺术形式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原著小说改编电影,制片人估计都是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想法!于是乎搀和进来,和原本已经发烫的小说市场争一杯羹。改编电影,这本来就是一件讨巧而不讨好的事。一方面,原著小说培养的这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与文学是互相需要并且互不相同的两门艺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拍摄而成的电影与文学原著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作品,电影没有必须忠实于文学原著的义务,不能把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作为评价电影作品的标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多媒体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电影与文学是互相需要并且互不相同的两门艺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拍摄而成的电影与文学原著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作品,电影没有必须忠实于文学原著的义务,不能把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作为评价电影作品的标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多媒体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1928年,法国导演莱皮埃在改编左拉的小说《金钱》时,注重对原著核心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精简出场人物,利用新型摄影技术展现宏大画面,在舞台布景上充分利用印象派艺术风格,使电影《金钱》突破了早期电影借鉴情节的简单改编模式,具有特殊价值。莱皮埃的《金钱》对左拉原著的"忠实改编"和电影化处理凸现了这部作品对于电影美学的意义,也呈现出对于改编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柳堡的故事》以战争硝烟为背景,大胆地叙述了新四军战士与村姑之间的爱情,成功地在救亡背景下表现了人性。1957年在“双百”方针给文艺界带来的宽松环境下,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导演王苹将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对爱情线索的保留充分彰显了艺术性,使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电影的一抹温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