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国家观是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救亡图存的危险局势下形成的。梁启超认为,国家应具有独立的意志,它凌驾于社会各阶级和个人之上。梁启超的国家观是其政治思想的分水岭,他的宪法、议会、自治等宪政制度设想在此前和此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提出了重君权,变官制;开民智,兴民权;开官智,兴绅权的宪政主张,他的宪政思想来源于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严复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为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比较现实的选择,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新高潮。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梁启超与皖系军阀的关系,分析了梁启超与段皖亲密合作的原因,总结了梁启超与皖系军阀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梁启超从拥段到反段的活动,对当时的政局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近代中国导演了一幕联系军阀实现其宪政理想的历史话剧。梁启超失败的历史悲剧,再次揭示了改良主义行不通,资产阶级立宪政治不适合中国的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5.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适合时代需要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影响着历史,领导人民前进,他们的行动、言论、思想,引领着时代风气的形成,激荡着潮流的前进。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他们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从中汲取经验,获得知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梁启超增说:"吾二十五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与中国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因此,研究他的宪政思想就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复杂多变,在近代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要理清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脉络,新民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新民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把握梁启超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维新派与立宪派代表人物。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与宪政思想的重要组成之一。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在宣传与实践地方自治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地方自治组织的创立与建设,如南学会、湖南保卫局、政闻社。他对地方自治的肯定与推动,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启蒙者,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化思想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百年来对梁启超的评价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948年前为起始阶段,主要对梁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思想作出初步评价;1948~1979年间为发展阶段,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偏于从阶级立场和政治思想对梁作出否定和批判;新时期后,学界对梁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得到了多元拓展,其评价也越来越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的思想与人生观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思想以及来自日本的影响。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以明治维新为样板,提出了一整套的变法理论。流亡日本之后,梁启超通过阅读日文书籍,系统地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启蒙思想体系。但随着对日本的观察、了解日益深入,他发现明治宪政存在着种种弊端,逐渐倾向于英国式的虚君制。进入民国期以后,梁启超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感到失望,批评日本的近代化是“路走歪了”。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对于1910年的湖南抢米风潮,曾从经济学视角作过许多精彩的阐释,是风潮暴发后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经济学解析的第一人。他认为风潮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不能采取短视的应对政策。梁启超对风潮所作的经济观察,大部分结论深刻而正确,是其货币财政政府在个案上的成功应用,体现了较高的西方经济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民权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民权思想包含着对君权的尊重,其认为在中国欲行民权必先兴绅权,因此在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民权思想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文化观之嬗变 ,经历了倡言保教、放弃保教和成为东方文化派代表这三个阶段。他的这种文化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其中所包含的保守主义倾向是应当摒弃的  相似文献   

15.
对立宪民主的追求是近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然而五四时期,受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知识界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观,设计出了异样的民主政制。激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主张直接民权、平民政治、阶级政治等,而胡适学人群、研究系学人群等坚守民主的原本意义,主张代议政治、贤能政治、阶级调和等。重温五四时期知识界关于民主政制的设计及论争,对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张舜徽的清代朴学起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舜徽认为清代朴学源于宋代学术,不仅宋代朴学是清学的先声,而且,清学也有继承、有扬弃、有修正地吸收了宋代理学的有益成份。本,论述了张舜徽对朴学源流的考辨以及比较梁启超、钱穆、张舜徽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近代以来学术精神与学术意趣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史上 ,中国在 190 9年、 1912年、 1917年、 194 8年分别举行了四次议会选举 ,这是议会思想进入中国的结果。介绍议会思想的人物 ,大约可分为三类 :政府官员、西方传教士、功名绅士。这些知识分子对西方议会政治的认识 ,大约分为四个时期 :从 184 0— 1870年 30年间是知识性的介绍 ,只是一些初步的了解 ,并无袭用的观念。 1871— 1895年这 2 5年间 ,士人视议会有“君民一体” ,“下情上达”的功能 ,可以团结人心 ,众志成城 ,已含有价值观念。1895— 190 4年这 10年间 ,民权说代起 ,强调议会是人民权力表现的场所 ,“不出代议士不纳税”的观念取代“君民一体”而风行。 190 5年以后 ,议会思想根植国内 ,人民要求付诸实现 ,因此有清政府之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不仅深入议会理论 ,同时考求实施的技术 ,至此中国进入锣密鼓紧的实行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对民主的追求,梁启超、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向中国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他们提出的民权、自由、开设议院的思想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及中西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他们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束缚,只能将西方的民主作为概念工具,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刘孝标是南朝齐梁之际重要的骈文作家,惜其存世作品甚少,人们对他的生平创作及思想了解不多,本文依据相关资料,试从他的人生经历、生活时代、作品本身等方面探析其主导思想——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