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婚姻一语大约起于周时,周代以前称嫁娶,不称婚姻。婚姻是以嫁娶为主要内容,嫁娶用语早于婚姻,当母系社会婚制衰落以后,嫁娶婚以前。关于婚嫁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尔雅·释诂》谓嫁,如也、适也、之也、徂也、往也。《易》“蒙卦”、“咸卦”中多处讲到取女即表示嫁娶...  相似文献   

2.
儒学、儒家、儒者翼南儒学,指内圣外王之学。由于它以内圣外王为根本,又以内圣为外王的根本,内圣则重在明心见性,讲明义理,故又称心性之学、义理之学,这是在宋、明二代。先秦时,孔子开其端,孟子赞其绪,以仁义礼智释内圣,故称仁义礼智之学,是诸子学中的显学。这...  相似文献   

3.
闲话中国茶俗文化吴尚平茶俗是中国风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饮茶习俗多达数百种,下面仅就其中几个方面略作叙述。(一)婚姻茶俗婚姻茶俗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在恋爱、订亲、嫁娶诸方面,始终把茶叶当作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灵物,不少茶俗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4.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传统命题,是儒家实行“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关怀在思想史上的体现。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指通经致用。由于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世致用思想在各个朝代显隐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承平年代,经世致用思想会淡化,而阶级矛盾激化或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时,则会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所谓“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从而使经世致用思想得以旌扬。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成年礼──成长的界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成年礼成长的界标□钟年许多社会在其成员达到成熟年龄时要举行相关的仪式,这就是成年礼或叫成人礼。在中国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叫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男子在20岁...  相似文献   

9.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法律形式表述为"法"的形式是较为妥当的。所谓法的形式是指国家法的外在表现,其指向的是"法"的具体的、形式的层面。而魏晋南北朝法的形式变迁表现在法的形式的外部变化和法的形式的内部发展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科的形成、以格代科、律令分野、律学的发展、法典体例结构的变化及引礼入律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强化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为封建正统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1.
马世之 《寻根》2003,(1):24-29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渔猎、畜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式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与伏羲同时,二者为兄妹或夫妇关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联盟中两个具有通婚关系的氏族部落。相传女娲曾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12.
儒家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陈玉京儒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道德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道德认知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主张"学而知之",以后儒家一直延续了这一传统。对于道德的认知是一个动态而永恒的过程,也...  相似文献   

13.
正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大至国家邦交,小至日用伦常,无不贯穿着礼的规制详节与精神追求。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保存着众多论礼、述礼之语,涵盖了礼容、礼器、礼制、礼意等方面。相较于外在形制与精神价值的研究,礼容之学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书院是中国古代文教的重要载体,对礼容之学的讲求尤为措意。中国古代书院将礼容之学在书院的开展视为变化诸生气质、涵养德性的关键环节,藉由礼容之学的落实来培养书院诸生  相似文献   

14.
健康人格的心理定势协调与和谐○祁英儒家文化主张“和为贵”,希望建立和谐、平定的人际关系。《论语·学而》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儒家对和谐与协调的朴素概括。“和”,...  相似文献   

15.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区──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州,婚俗可谓风情浓郁而又独特。这里传统的婚姻形式是自主婚姻(个别也有包办式)。这种婚姻是在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自由恋爱、自订终身的基础上缔结的。这种婚俗世代沿袭,并在这一地域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恋爱择偶方式──“蜗达哟”(即:在一定的场所谈情说爱)。“娲达哟”一般都有季节和时间性。通常在农闲季节和节日集会期间进行。晚上严禁“蚂达哟”。这里每一个苗村苗寨都按姓氏宗族的不同,在村边寨头各划定一块空地、一座小山包等为“蜗达哟”的专门场所。苗乡的人们管这一场所称为“…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儒家价值观的普适性是指儒家价值观所具有的普遍适用的性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如"仁者爱人"、"义而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民爱物"等,无论对于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其普遍的适用性。儒家价值观有无普适性乃是儒家观念能否继承、能否推广的根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8.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期儒家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讨论音乐和乐文化的重要文献。一、音乐的产生《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其中所包涵的基本精神便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心物感应论。《乐记》心物感应论是从"声、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年底,我参加了河南封丘县两家的婚礼,一家住在封丘县王村乡王王村,一家住在赵岗镇赵庄.通过目睹这两次结婚仪式的全过程和对当地百姓的调查,本人认为这一地区的婚姻模式明显带有古代"抢婚"习俗的残余.主要表现在夜半嫁娶、宴请功臣、带彩回家等婚礼程序中.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传承总是带有一种流动性。先哲的智能经过历史的洗礼,逐渐积累下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人文精神。而儒家的哲学更以其宏大、精深而闪耀着性灵之光。不可否认,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认识能力的局限,儒家的哲学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