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由此我想到编辑联系通讯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每天都和群众接触,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还要不要深入采访?从我担任报纸通讯员近20年的实践来看,我的回答是:要! 熟悉基层情况,固然是通讯员写稿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如果满足于“人头熟悉,情况了解”便“信手写来”,那就很可能“笔下生花”,造成新闻失实。有一次,我采访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王诚辉热心为乘客服务的事迹,了解到许多感人的材料。我连夜写出初稿,第二天就送给王诚辉看。其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王诚辉喘着粗气,额上沁出的汗珠流淌到嘴角,咸咸的,使他认识到:当一名好司机真不容易。他一步一步地背着病人向小车  相似文献   

4.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5.
“新闻经济学”非“经济新闻学”,说的是新闻圈内以记者或通讯员名义出现,靠吃广告提成或写有偿新闻而衍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前不久,一县通讯员来,落座寒暄,突然,他神色黯然:“去年赔了。”“搞新闻何来赔赚之说?”看我不解,他忙从衣袋里掏出准备递交上级领导的申请补助报告。因该通讯员所在单位属条条统管,为鼓励通讯员多宣传本单位,树立良好形象,这个行业自上而下制定了不少奖励政策,发表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奖励多少  相似文献   

6.
业余通讯员写稿的第一愿望,莫过于见诸报端,但往往事与愿违。原因何在?我想,除了稿件质量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讯员对新闻载体的特点不了解,投稿存在着盲目性。 认真研究新闻载体,是通讯员必须掌握的投稿常识。如何研究?研究哪些内容?我认为,要因人而异。要根据通讯员的职业、环境、条件而定。一般地说,首先,必须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掌握宣传导向、报道重点、舆论氛围,结合自己周围的最新情况,独立思考,选择报道线索。其次,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凡是能看到的报纸、刊物,不妨也像鲁迅一样随便翻翻,看它重点报道的  相似文献   

7.
感受和愿望     
去年年底,我站一位青年编辑极力向我推荐《新华日报》社主办的《新闻通讯》刊物,并说他看后颇有收益。在局站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一次订阅今年的《新闻通讯》十五份,使编辑记者人手一册。但当时也有顾虑:一个省级业务刊物(而且是南方的)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呢?是否令人满意呢? 看了今年第一期《新闻通讯》,我觉得一些栏目回答了通讯员提出的问题,评价了他们的优  相似文献   

8.
他去了。四十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可他留下了上千篇已见报的新闻报道。他姓张,名子龙。参过军,教过书,临终前是西北冶金修配铸造厂保卫科干部。熟悉他的人,都直呼其名。我1979年到宝鸡县人民广播站工作,就知道这个名字,听说他是个很出色的业余通讯员,一年上稿百余篇。1979年9月,县上举办通讯员学习班,我想见他,特地给他发了通知。可是,别人都来了,就是没见到他。莫非他嫌档次太低?午饭后,我正和省上新闻单位来讲课的老师闲谈,一位头额略谢顶,操陕北口音的人推门进来,自我介绍说:“我叫张子龙。  相似文献   

9.
记者、通讯员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这句格言,但要做到就必须从严要求。一次我写一则新闻到报社,编辑一看文中的“金牛乡六组”就间:组是哪一级单位?我说:根据当事人向派出所报告的地址.乡以下就是组.编辑说:应该弄清楚乡与组之间还有没有村。经他这么一提,我才感到当时疏忽了这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业余通讯员出路何在?这是同行聚在一起常谈的话题之一。不少通讯员为此苦恼,有的甚至弃笔不干。我也是一位农村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整整五个年头,也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可是经过磨炼,我的体会是:热爱、恒心、勤奋是当好一个通讯员的关键。首先是热爱新闻写作,有一位通讯员对我说:不知怎的和唱戏的一样,二胡一响,噪子就痒了,咱这爱写的人,闲了没事,总想写写划划。他说的是大实话,我也同  相似文献   

11.
前年,我在地、市、县的通讯干事和通讯员会上作过一些调查。我把当天的陕西日报拿给他们,让他们看后给自己喜爱的稿子投票。结果一张报纸他们喜欢读的新闻不过三、五条,还多是文艺版和时事版的小稿。有一天,甚至一条也没有。有的通讯干事告诉我,他看报纸是从后往前看(最后看一版),从下往上看(先看下半版的小消息)。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3.
贺卡情思     
“爸爸,你是编辑怎么人家叫你老师?”8岁的儿子有一天看了几张通讯员寄给我的贺年卡后问我.接着讽刺我:“你连我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还给人家当老师?”搐鼻子眨眼,一脸瞧不起的样.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几天前,某乡有个通讯员在大街上替一位女青年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俺愿义务抚养无依无靠的老人,并愿意侍奉到老……。不几天,有关这张告示的稿子在一家市报刊刊登,市电视台驱车百余里赶来,准备拍摄这感人的一幕。谁知,当找到这位女青年时,她竟摇头说,事先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连想都没想过。记者问这位女青年现在想不想义务赡养老人?女青年说:看那位通讯员的面子,我只好默认了,他说只要我承  相似文献   

15.
我很爱读新闻方面的报刊,尤爱读诸如“通讯员园地”之类的栏目。每当我读了那些耕耘者的写作心得时,我都有所感悟。然而,有时读了一些通讯员的“现身说法”,又陷入了一种困惑。比如一位通讯员说他10年间发表2200篇(条)稿件。看了这些辉煌的天文数字着实让人犯晕。我不  相似文献   

16.
初学报道,为使稿子早见报,我遵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原则贪黑起早地在方格稿纸上“耕耘”。可成功似乎在与我作对,一年投出近百篇稿子,都是有去无回,我到底差在哪?一时间我懊恼极了。有一天,集团军宣传干事到连队采访,我悄悄地把苦恼告诉了他。他说:“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瞄准专栏写稿命中率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18.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