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秧歌,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在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舞蹈爱好者更好地学习胶州秧歌,了解山东文化,引领优秀的文化和民间艺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又称“地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李帆 《考试周刊》2015,(29):21-22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生命。胶州秧歌的创新是它被更多群众接受,走向现代化舞台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对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当代舞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胶州秧歌与当代舞融合的可能性,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胶州秧歌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百年前背乡农民的卖艺舞蹈如何蜕变成今日的文艺瑰宝,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方修成这般体态婀娜,动律独特,节奏鲜明的美样儿秧歌的呢?本文通过对胶州秧歌起源的挖掘,传统表演形式的分析,艺术特征的阐述,力把胶州秧歌的美味儿尽书其前。  相似文献   

5.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生长栖息的地域特点、地方特色,造就了它独有的文化大花园.你若是正月里来到山东,必会置身于秧歌的海洋中……山东秧歌风格多样,很是流行,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扭那么一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这三种舞蹈被当地人称为"三大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6.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胶州秧歌的体态及动态的风格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并通过现代胶州秧歌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对比,来分析现在的舞蹈作品中胶州秧歌进行了如何的改革和创新,以便形成既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舞蹈形式从而来满足观众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8.
周徐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5):99-100,106
中国民间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分布最广,民间舞蹈的种类也繁多,主要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和山东胶州秧歌等。由于这些舞蹈风格特征明显,因此深受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喜欢。  相似文献   

9.
张文高 《广西教育》2010,(28):46-47
一次笔者有幸聆听舞蹈专家讲解胶州秧歌的特色。他把胶州秧歌婀娜多姿的"三弯九动十八态"通俗形象阐释为:一个人由于遇到极度高兴的喜事,手舞足蹈,失去常态,亦称作“得意忘形”吧。随后他笑嘻嘻地浑身抖动着表演起来。此情此景令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得意忘形”啊!之前我只知它的字面意思,而不知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更没用过它一次;今日始知它的确切涵义,  相似文献   

10.
朔州踢鼓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踢鼓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及嬗变。  相似文献   

11.
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胶州秧歌也应与时俱进,其创作应向现代舞借鉴,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相似文献   

12.
东北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点。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东北秧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养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北秧歌充分与时代要素结合,不断增强东北秧歌艺术的文化性与普及性。  相似文献   

13.
秧歌,这门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的秧歌具有典型的黄河流域民间秧歌艺术特征,2011年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中庄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其在晋东南地区表演性秧歌的典型性、代表性给予充分剖析,从而对其加以保护并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这一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延续,促进本土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北方的黑土地上,关东人创造出充满地域风情、艺术感染力的东北秧歌。在当今的舞台与民间,东北秧歌都广泛的活跃着,成为我国艺术界的瑰宝与民间娱乐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研究地域文化东北秧歌的风格,在于更好的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我国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起源、艺术特点以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论述,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提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表演队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晋西北伞头秧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创作和表演要突出"三农"主题等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国而言,陕北秧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其起源于以往的傩祭,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步的由以往的驱魔辟邪转化向了娱乐方面,并且和劳动生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人们祈求吉祥、庆祝丰收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对陕北秧歌的起源、嬗变和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推动陕北秧歌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陕北秧歌审美内涵的剖析探讨,指出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美学特色,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借助这一珍品让它进入第二课堂,必有成效,也对校园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