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后悲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于2010年5月14日至5月15日在宜宾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对"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地震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社会生态伦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影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文艺审美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后悲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于2010年5月14日至5月15日在宜宾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对"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地震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社会生态伦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影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文艺审美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亲情被地震灾难的暴力撕裂又在地震中弥合的悲剧,其潜文本是对儒家伦理合法性的叩问。冯小刚在主流意识形态、灾难叙事、影像奇观中寻找到了平衡点,扬长避短,弱化灾难场景的时长和震惊、恐惧的镜头,影像表达聚焦在伦理化、情感化的故事上,博得了亿万观众的认同,实现了他在悲剧电影探索道路上的跨越。《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不属于美学形式上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对儒家伦理文化秘密勘破的基础上的成功,整个影片始终回荡着基于血缘家庭的亲情和冲突。正是这一亲情破裂又重新愈合的叙事构架完成了自然灾难的悲剧和文化观念导致的悲剧的无间的融合和互动,也契合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经验、文化期待、情感期待、审美期待,从而获得了"爆炸性"的反响和触及灵魂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难,是现实中人们遭遇到的种种困难、挫折或险境乃至悲剧。灾难新闻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客观世界变动的新闻品种之一。其传播在社会中的影响突出,因而尤为值得人们关注。中国和西方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针和倾向上存在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5.
任何伟大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悲观的,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底又必然是乐观的。衡量一部伤口是不是悲剧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观照。依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古典悲剧和现代悲剧。现在看来,典型的古典悲剧已不复存在。与古典悲剧迥然不同的现代悲剧,其思想基础建筑在现代科学之上,其构成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有人称现代悲剧为世俗悲剧。中国学被认为没有产生过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种情形最突出地表现在大多数古典剧作中。而现代学史上名作家的作品,如《子夜》,《家》,《骆驼祥子》与《日出》等,均堪称现代悲剧的范列。在当代中国坛一度没有悲剧作品。但悲剧并不会永远消灭,悲剧美永远给人以鼓舞。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其创作的<诗学>中探讨了如诗歌与摹仿、悲剧的定义、构成和作用、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合理的关学理论.他对悲剧的论述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关学史上最珍贵的一笔财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不但在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创作中多有体现,而且对现当代西方戏剧的创作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极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创业 《华章》2007,(8):84
中西方悲剧,因其内在文化底蕴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西方的悲剧表现为"悲壮",中国的悲剧表现为"悲苦".西方的悲剧人物更具个人主体性意志与思辨色彩,而中国的悲剧人物则更多地不自觉地去实践仁义道德,维护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9.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初期和新时期之初,中国文艺界先后发生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悲剧的两次论争,虽间隔较久,精神却一脉相承,都是为厘清社会主义制度与悲剧的关系.这固然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不成熟相关,但亦是彼一阶段中国文学隶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社会浩荡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坛“为人生”的文学思潮以及宏大叙事的内在召唤,同时还有作家自身素质的具备、外来文学的滋养等种种条件下,从希腊悲剧发展而来的三部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应运而生并趋时而盛.  相似文献   

12.
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注意到了人类文明中的代价问题。马克思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称为人类历史的悲剧,事实上也就是认为人类历史上社会的每一种进步,都付出了重要代价。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君毅的美学思想,不能不提及他的悲剧观,这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但随着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探求,后期他则认为中国不乏悲剧,只是不同于西方的悲剧观。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即超悲剧意识,可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左传》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就历来被人称道 ,它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两千多年前春秋列国众多的国君及公卿大臣形象 ,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尤其是其中的女性悲剧形象。体现了作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和思想倾向 ,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义 ,并因此使《左传》成为一部具有悲剧性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诗记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其语言平易易懂,思想价值复杂深刻,历代研究者曾多次对此作品进行解读。本文从悲剧成因、作品主题、思想价值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16.
尼采认为悲剧理论是在人借助艺术肯定自身力量反抗苦难的基础上建立;古希腊悲剧是因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两个最重要的范畴的不断的斗争和和解而诞生;歌队、音乐、神话是悲剧的构成性要素;悲剧的价值不在于道德感化,而在于超越生存的苦难,实现对人的生命意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否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必须清楚《易经》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异同,历史上《易经》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否有过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事实等问题。这场争论的本质是百年文化论战在新时期的继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知识界仍然有太浓厚的文化情结和唯科学主义思想在中国几乎成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8.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从作品完成至今,无论是文学界、艺术界,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源是命运的不可战胜.随着时代文明的不断更新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界对于造成俄狄浦斯最终悲惨命运的原因,有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潜入内心世界,去重新感受俄狄浦斯的命运历程.进而得知,造成俄狄浦斯最终悲剧的原因,根源于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善良本源.  相似文献   

19.
民国知识界对拉斯基思想学说的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工党著名理论家、政治学家拉斯基的思想学说颇受民国知识界的关注。拉斯基早年提倡政治多元论, 1930年代转变为激进的费边主义者,关注社会平等与正义。这两个方面是民国知识界评介思想学说的重点。比较而言,对前者重在研究与评判,对后者重在译介与致用。其间的判别亦可见时代人心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燕梦卿和李纨分别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林兰香》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二人在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性格才情不同,但人生境遇却颇多相似之处。“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她们的人生均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于二书作者的思想寄寓有别,使得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