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森鸥外(1862-1922),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与文学界的泰斗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他的《舞姬》、《泡沫记》、《信使》合称"留德三部曲",是鸥外早期的代表作。笔者试从三部曲中所表现的主观性、布局谋篇以及个性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等方面,来品味鸥外早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在美国留学时通过勃兰兑斯的作品初识易卜生,留学日本的鲁迅几乎在同一时期通过日本文坛的介绍了解了易卜生。留学时期有岛共鸣于《布朗德》中的"all or nothing"思想,鲁迅则更偏爱《人民公敌》中的个人主义精神。回国后,二人均将对易卜生的关注转向《玩偶之家》为代表的女性解放题材创作。文章以留学和归国两个时期为节点,对两位作家的易卜生接受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早在中国的唐代,词刚刚出现之初即已传入日本。综观一千多年前日本词学的起步阶段,有两组中国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张志和的《渔父》五首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日本诗人开始了词的创作,其中包括嵯峨天皇的《渔歌》以及有智子公主和滋野贞主的奉和之作,还有兼明亲王的《忆龟山》,此外还有一组越调诗也颇值得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唐诗从内容上也滋养了日本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1941年2月至12月在《申报.春秋》上连载的小说《秋海棠》在当时引起了惊人的连锁反应。《秋海棠》是作者秦瘦鸥经过长期酝酿与不断更新构思的产物,叙述了伶人秋海棠由盛而衰,由少至老的悲剧的一生。作者巧妙地把握了作品与创作意图间的冲突,深化了时代的主题,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到日本以后,形成的"忠孝"、"立身出世"的日本儒学对日本社会、日本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幼习得儒家文化的日本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森鸥外,他的人生、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无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本论文旨在研究儒家思想对森鸥外及鸥外文学创作的影响,这对于深入了解森鸥外其人以及鸥外文学作品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两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然"两拍"的明·尚友堂原刊足本在国内长期湮没无闻,《初刻拍案惊奇》的各种清刊本又残缺不全,《二刻拍案惊奇》甚至没有清刊本,因此对"两拍"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两拍"的明刊本才由访书、访学于日本的学者发现、引回.文章考述了"两拍"的各种版本,并重点介绍了其明刊本及从邻邦日本引回后的影印本和经学者整理、校注的重要的铅印本.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且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8.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之一,作者紫式部在文学领域为中日交流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她在长达54卷的历史故事画卷《源氏物语》中,频频引用中国古典文献,为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土壤中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通过考察平安时代女性作家紫式部的汉文学修养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尝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借鉴汉诗文的故事原型创作出独特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以日本"阪神大地震"为背景,展现了日本普通民众在地震之后心灵所受到的震动。这部小说集第一次全面采用第三人称的讲述方式,在村上春树的创作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与村上其他两部纪实文学作品《地下》、《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一起被认为是村上春树创作的转折点,即从"超然"到"介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对鲁迅而言,1907年前后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因"匿名信事件"与"幻灯片事件"而最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创办《新生》杂志就是其文学活动的起点,但筹备《新生》而终于失败的经历将其日本体验推向了纵深。随后他被机缘推向了《河南》杂志,在那里发表了六篇论文。这些可视为《新生》的议论部分的文字,与可视为《新生》的文艺部分的文字——《域外小说集》的诸篇章,共同构建了他文学活动第一期的宏富内蕴。但很显然,在《河南》上发表论文与出版《域外小说集》并未让鲁迅对1907年前后的深度体验释怀,因为,事隔近20年后,鲁迅首先是因为《河南》上发表的这些文章而编辑出了自己的杂文集《坟》,而且他对六篇文章的择取、排序与改动等等行为中,都隐藏着1907年前后的体验的印痕。另一方面,鲁迅编辑过的那四篇文章,折射出的正是1907年前后鲁迅在日本时体验到的思想、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自幼钟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到中国旅行前,创作了大量取材中国古代典籍的作品,并孕育出了他独具一格的"中国趣味"。"亲近中国古典"是芥川"中国趣味"形成的雏形,进而发展成了对"中国古典的回归"。他早期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素材,凭借自己对于中国的憧憬与幻想,创作出了一系列如《杜子春》《奇遇》等作品。"中国趣味"不仅决定了芥川的艺术创作,而且影响着他的个人经历与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3.
苏学军是"新生代"重要的科幻作家。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尘暴》与《远古的星辰》,都以遥远的外星球作为背景,通过创造世界、捍卫和平等重大题材,表现出昂扬奋发的英雄主义气概,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新生代"科幻作家中,显示出独立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但《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天边外》为研究对象,解读了剧中"海"、"门"、"窗"等意象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寻羊冒险记》是日本著名的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也是其人生中第三部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整部作品都是以"羊"作为主线及灵魂,作家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真实的思想与目的隐藏在其中,等待着读者去发现,"羊"这种动物对于《寻羊冒险记》来说是有很重要的隐喻内涵的,对于作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游仙窟》在日本大行一时,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文人对《游仙窟》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以平安朝后期为界,《游仙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从日本的书目著录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奈良和平安朝前、中期,《游仙窟》被著录进"集部",处于文学经典的地位,是被当作美文学来对待的;平安朝后期开始,《游仙窟》渐渐被视为狭邪小说,从"集部"转入"子部"。这种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学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走近名人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为新中国成立后杰出话剧作品之一。老舍的作品很多,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等。有《老舍全集》。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社会小说作家,芦花以小说《不如归》一跃成名,而后又发表《黑潮》等多篇小说、散文集和散文等,一时备受关注,其散文集曾多次被日本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引用。《黑潮》是芦花的长篇代表作品,是受到托尔斯泰影响后创作的,作品批判了政府的腐败,表达了对农民及妇女的同情,表现了很强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