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舆论,就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舆论是自发产生的,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它在表达公众意志的同时,也集中了各种短见和偏见.众所周知,杂志,特别是文摘类的杂志,同其他媒体相比,时效性差,深度加工才是优势,因此在吸引受众,引导舆论方面,尤其要注意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舆情民意的定量研究舆论是公众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或事实而表达的意见,其中掺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成分。简单的讲,舆论的定量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公众意见的测量。对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应以了解、把握舆论为前提,只有切实掌握了舆论,了解了公众意见的分布情况,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才能有的放矢地应对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主体"的概念出发,指出舆论主体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其处于社会联系和环境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而言,舆论主体即是由能动的个体组成的,在社会中进行舆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社会公众。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公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等特征,并进一步从社会转型与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具体历史情境入手,探讨了公众开展公共讨论的过程和特点。最后,本文结合"全国民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知与态度舆情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同时从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角度,对保障公众舆论表达的自主性和政府积极回应舆论焦点诉求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舆论主体是指某一具体舆论环境中的舆论人,即共同面对问题的社会群体,公共关系学通常称其为公众.理论上讲,公众是意见表达的主体,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而现实中,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直接捍卫个人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直接进行个人意见表达.近几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网络舆论往往成为事件的发起和推动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相当的舆论监督功能,重塑了公众在舆论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浅议网络舆论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某一事务一致意见的表达。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舆论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  相似文献   

6.
杨小燕 《新闻世界》2013,(8):112-113
自媒体时代,沟通的自由性、交互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使公众意见和社会公意的表达有了现实的可能。2013年1月发生的80后美女副市长事件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引发公众舆论一边倒的质疑声。本文主要分析公众舆论情绪化的原因,并对正确引导网络时代公众舆论提出几最建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引导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集合性的公众意见.网络的兴起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也为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网友的情绪化,网络舆论在表达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被误读,有些问题被忽视.无论是误读还是忽视,都不利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只有对以上存在的重点问题有所了解,才能在引导网络舆论时做到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舆论和意识形态各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并不在同一范畴之中,但存在紧密的联系。舆论是公众意见的公开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交集而成的结果,意识形态是系统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对舆论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其中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公众舆论施加影响。一定的舆论,总是受制于相应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公众舆论对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笼统的相吸或相斥关系,其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舆论,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舆论,不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已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胜利,关键是提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价值对社会和谐的建构作用 建言献策,促进政策科学和民主。社会和谐意味着以人为本,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社会和谐中的网络舆论价值的实现不是一种声音的表达而是多种声音的共鸣,体现着政府和公众关于国家建设和处理社会事务的共同意志。网络舆论是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的手段,是公众行使参政议政权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舆论是集合性的公众意见.网络的兴起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也为舆论的牛成和发展提供了最人的可能.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网友的情绪化,网络舆论在表达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被误读,有些问题被忽视.无论是误读还是忽视,都不利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只有对以上存在的重点问题有所了解,才能在引导网络舆论时做到更有针对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1.
舆论就是公众意见,网络舆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汇聚和传播的公众意见。网络舆论传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方面可以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的多元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已经呈现出来。学者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  相似文献   

13.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实行的监督.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借助大众传媒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得以表达公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对国家、社会事物实行监督.注释: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媒介生态转型的背景下,公众舆论生成场所正在朝互联网转向。信息传播平台的更迭,对于公众舆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远不止于观点和意见汇集地点的变迁,以及展示方式的多渠道、多媒体化。籍由新的互动方式,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可以在线上各种事物中获得极具张力的表达,所有的网络现象都在展示、遵循并印证新媒体的运转逻辑。公众舆论相应地也获得了其新的属性特征,这是公众舆论概念进化为网络舆论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7.
樊巍 《青年记者》2004,(5):51-51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即公众的意见。意见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舆论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集中,组织和扩散才能反映公众对事物的评价。形成有效的影响力量。因此,虽然舆论不只存在于大众媒体中,但舆论监督通常意味的是新闻媒体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事务进行评论、批评,表达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因本篇讨论的主角为记者,所以这里的舆论因新闻媒介的介入而特指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此就记者作专门讨论)模拟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及体现的一致性意见。可见,记者在新闻舆论中是以公众代表的身份表达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因此在记者与公众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然而公众只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意义指向,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我确立的,而是由记者以模拟的方式确立起来的。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新闻作品里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一人或一群体)意见的完全表述或意见的总和,而是经记者选择、甚至加入…  相似文献   

19.
高江宁 《记者摇篮》2006,(11):35-36
就舆论的定义而言,笔者倾向陈力丹先生的说法: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件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依此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到“,舆论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如果理智的成分大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自然好,反之,如果理智的成分小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就差,并容易对问题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对舆论应该有正确的导向。舆论的质量取决于舆论的主体要素公众。公众是自在的,是对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虞嘉 《视听界》2006,(3):98-99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问题,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主要是依其传播形式来区分的一种舆论类型,实际上是社会舆论的一种。一方面:网络舆论是舆论的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一致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①。与舆论的其他表现形态相比,网络舆论凭借其特殊的介质而更注重意见和言论的交锋、融合过程,即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网络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